德國的教堂

在德國很難擺脫教堂,德國是很使用基督教的地方。從第三世紀入侵西羅馬帝國後,基督教就被引入。十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德國人亦是主力之一,侵佔中東近二百年。歐洲列國在中世紀再成立神聖羅馬帝國,但這個不神聖又不羅馬的帝國其實是由德國主導;至1512年,乾脆改名叫德國的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of German Nation。幾百年來基督教墮落,教會以斂財為主要目的,德國的馬丁路德起而抗之,成立路德會和天主教對立。現在德國的基督徒只佔人口約六成,只有一半是屬天主教。

旅遊看古蹟,幾百年來德國的主要建設都是教堂,在每一個市中心都有。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格式一樣,只是主教並非教宗任命,非本地教徒很容易入錯。我將各城市的教堂照片集合,上載至網頁相簿。不要問我那個是基督教那個是天主教,大約各佔一半,我只看到人類的藝術創造能力充份反映在建築上。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photo/german_churches/church.jpg

Jacques Loussier

一直未有機會看The King’s Speech,但卻在德航機上看到。Colin Firth功力十足,影帝當之無愧;但影片卻乏善足陳,竟然是最佳電影。該片敘事張力不足,最戲劇性的使喬治六世為皇的愛德華八世遜位事件只是輕輕帶過;一直都醫不好口吃,但一朝醒來忽然做了皇帝就要公開演講,影片到此才有高潮。令我驚喜的是為此演講用的配樂是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Allegretto,由Alexandre Desplat從新編排;他還找來當年皇家使用的古董米高風來錄音。更驚喜的是航機上還有該片原聲帶CD,再聽演講主題音樂,音響效果比飛機電影好很多倍。

這段Allegretto可塑性甚高,我找到Jacques Loussier以此為題的CD,做了一個主題與變奏。Loussier是爵士樂鋼琴殿堂級人馬,幾十年來將古典音樂當爵士樂演奏。這個是2003年作品,與The King’s Speech沒有關係,只是兩個音樂家都對這段音樂情有獨鍾。我選了幾段來欣賞

1. Allegretto主題。鋼琴版本的演講主題,再進入爵士樂版本主題。
2. 第五變奏。先來分半鐘的鋼琴展技,然後將主題變奏。
3. 第七變奏。與貝多芬的月光曲相結合,究竟是聽月光曲還是聽Allegretto?這個慢板變奏將兩個旋律熔合。
4. 第三變奏。熱鬧的變奏,鋼琴和Bass都玩即興。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video/loussier.jpg

Konig Ludwig II’s castles

從慕尼黑進入德國,一抵埗就不斷看見路域二世Konig Ludwig II的招牌,包括酒店、餐廳、啤酒牌子等,連香港都有一間路域德國餐廳在赤柱。這個皇帝政績不佳,最後被屈有精神病被迫下臺。但他在位期間不惜工本建造了好幾個城堡,包括著名的新天鵝堡,所以有別名天鵝皇,童話皇,和瘋狂皇。德國推廣旅遊,就擺他上檯將他的城堡搞一條旅遊線。我在德國參觀了和他有關的三個城堡。第一個是林德霍夫宮Schloss Linderhof;第二個是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他死時還差少少才完成;第三個是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是他年少時居住的地方。

照片已上載至網頁相簿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photo/neuschwanstein/neuschwanstei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