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關。饒宗頤文化館

一百五十五年前,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英國以香港為基地,轉口各種貨品,包括鴉片,往中國。為管理貨物入口和征收稅項,清政府在界限街以北的中國境內,荔枝角海邊的小山崗,設立九龍關,是一海關設施,可控制汲水門航道。

星期六,GEGA安排導賞團參觀這一個地點。時移勢易,這處已經變身成為饒宗頤文化館。能者多勞是我們的寫照,這個地點接下的工作種類亦多得驚人。清政府在1898年租借新界給英國後,九龍關不能再用。此地於1904年用作華工屯舍,供出埠往南非做礦工的華工檢疫之用。1920年,荔枝角監獄在此建成。直至1938年,監獄改為傳染病醫院,再於1975年改為精神病院。病院於2000年關閉,院舍收容康復精神病患者作中途宿舍。2008年開始活化計劃改建為文化館。2012年開放,以饒宗頤教授冠名。

既然以饒公冠名,其作品必不可少。館內設有饒公作品恆常展廳。此處為文化館,日常有廣泛的文化活動,包括展覽、講座、文娛活動、社區活動等。還有著名的餐廳銀杏館,相信很多朋友都曾光顧。整個文化館的佈局充滿文化氣息,地點又適中,不失為市區中的文化綠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