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General Management
食食下野買基金
香港對小投資者真是保護周到,當市民是白痴。以前去銀行提款,有職員會建議你將存款作投資。現時立了例,連銀行在柜位都不能講投資。銀行投資部要設在另一鋪位,要和零售服務完全分隔,出入口要分開。以為市民就此不會胡亂投資。其實日日報紙都有講投資收益,又日日都有人打電話給你推薦投資產品。不如透明一 些,使人人有充足資訊,又加緊揭露風險,更是上策。 大陸真自由,自由到無皇管。食食下野都有投資服務。下面介紹這間連鎖餐廳竟然自已發行投資產品,派息多過銀行。最勁是投資產品寫入餐牌,點點下菜都收到資訊。如有興趣,點菜時問問待應,有詳細介紹。如想買貨,餐廳會即時派出理財經理,陪你進餐之餘又做財務分析,食餐飯分分鐘幾十萬上落。 餐廳賣投資產品,聽來很不習慣。感覺上好似是騙局。但再想深一層,餐廳是正當生意,和地產鋪金鋪一樣。現時坐巴士都有宣傳勸人借錢,看任何刊物都有各種宣傳廣告。至於在餐廳傾生意更是常事,經常都見到有人在餐廳酒樓傾合約保單等。 餐廳自行發行投資產品可以嗎?據聞這連鎖餐廳規模很大、生意種類多,有自己的投資部門。如果這些投資產品是合法的話,大陸是沒有規管只可以在那裡做宣傳推廣。問題是用高回報來吸引投資,資金如何生息及其風險需要詳細解釋。看完這個案我覺得搵食真艱難,做餐廳待應都要有理財產品知識。 ********** 酸湯魚連鎖店也賣理財產品 華爾街日報 總部設在北京的籮籮酸湯魚以賣貴州傳統口味菜餚為主,這家餐館從上個月開始向顧客宣傳該公司旗下的投資產品。根據餐館服務員分發的宣傳單,進店的食客還可以同時購買理財產品,其產品回報率遠高於銀行和中國股市的回報水平。 根據宣傳單,其中一款投資額為人民幣50萬元(約8萬美元)的產品年化利率為13%,其他幾種產品為8%。相比之下,中國政府設定的1年期存款利 率上限為3.3%。 上週在位於北京簋街的籮籮酸湯魚門店中,每張餐桌上都貼著宣傳單,宣傳單承諾保障投資者本金和收益的安全。 一位服務員說:我們會向感興趣的顧客介紹產品的基本信息,如果顧客真的想買理財產品,會把他們推薦給專門的理財經理。在一些餐館中,對於有這方面潛在需求的顧客,理財顧問在用餐時間可以隨叫隨到。 籮籮財富的負責人程榮稱,考慮到市場競爭激烈以及籮籮酸湯魚連鎖店的廣大客戶資源,公司決定通過酸湯魚的14家連鎖店來推銷他們的產品。 理財產品都號稱和銀行存款一樣安全,同時還不受嚴格的利率限制。基金經理通常把資金投向中國經濟中難以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領域,例如房地產公司等。股市疲軟以及房地產價格不穩定都增加了理財產品的吸引力。 撰稿:華爾街日報Grace Zhu **********
Parkinson’s Law
管理人員都很清楚帕金遜定律。帕金遜定律不同於帕金遜症。有帕金遜症會忘記很多事情,而帕金遜定律說人會記得很多事情,而且會想做很多事情。表面上看來這個定律有點不合常理,因為人是會自然逃避工作,盡量抽空作樂。 定律的基本原理是:如有剩餘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至用完所有的時間。原理再引申至辦公室人員編制會因此不斷增加以應付增加了的工 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管理學的解釋是在層級機構內,上級會以工作量為理由,要求增加下屬以分擔其工作,結果又會因有剩餘時間而再增加工作。帕金遜還以數學推算,寫下方程式,計算人力編制增長的關係。管理學上有教訓,叫人要預防帕金遜效應,認定編制增長不是好事。但帕金遜定律只是解釋一個自然現象,成長在所有機構或生物身上都不斷發生。有意識的個體會自然地向四周有機遇的空間發展。 為何會提起帕金遜定律?我告訴你一個小故事。太太喜歡自己做麵包。她用250克麵粉做8個小麵包,每一個是31.25克。她有一個很精緻的電子磅,可以準確量度麵團的重量。做了一段時間,她忽然投訴說麵團很難處理,小小的麵團要做到31.25克需要調整很多次,而潮濕的麵團又要不斷加上乾粉。我問她為何要吃31.25克的麵包?吃30克或35克的又如何?回心一想,原來中了帕金遜定律的陷阱。事源有一天,有親戚知道她自己做麵包,就送她一個德國製準確度十分高的電子磅。使用了電子磅,各種麵包原料都可準確量度,麵包質素提高了。但這個磅威力強大,可以準確量度少量原料。於是效法專業麵包店,製作規格統一的小麵包。因有剩餘的能力,以至工作增加了,難道要一個高規格的電子磅閒置?答案是帕金遜效應要到此為止。做好一個大麵團之後隨手撕開8塊就算了。你想想自己有沒有做了多餘的事,只因不想浪費一些無謂的資源?
MQ
You may have heard the fiction about a nurse reporting on the wishes of dying patients, that many people regretted that they spent too much time on work but too little on family and friends. It is the underlying thought of work-life balance: Don’t work too hard and play more. This is not the true […]
工會經濟學
智富雜誌下面的文章論工會,當然不是以員工福利為主,主要是講經濟理論。以員工立場,工會運動提高員工利益,什麼經濟代價都值得。資本家將經濟與民生掛鉤,就可突顯工會運動是會提高成本,從而提高物價,對民生不利。公務員搞工會不能得到大眾支持,利益有限;但可以公正地看看智富的論點,當是上了人力資源管理的一課。管理人員經常都要處理員工關係,工會是常遇到的課題。 工會可迫使僱主將公司利潤公平分配給僱員。這個概念是否值得支持呢?這裡首先有一個假設,就是公司和僱主坐擁暴利,員工不能分享成果。現實是員工受僱傭合約保護,付出勞力可獲得同意的報酬。另一個假設是員工在不合理的情況下受僱,包括不合理工資、工時和工作環境。以僱主立場,要員工可以付出合理的勞力,使工作有效率完成,其待遇亦需要合理。最理想的情況是各取所需,大家都滿意。但世事並不盡如人意,而雙方亦各自想得到最大利益,較有力的一方自可佔上風。有了工會組織,員工一方在角力時能力會增加,希望可以平等理性對話。 經濟學的說法是這個角力是一個零和遊戲。即是成本和利潤固定;員方收多一分錢就會相應少一分職位。其結果是工會形成小圈子,排擠外來者以保障自己。但員工的看法是總利潤雖然固定,但員工可以獲得較大的比例,而投資者不應坐擁所有利潤,員工支出只計算是成本。有一個說法是投入資本是投資,可以有收益;而員工投入了勞力,除了要吃飯之外亦是投資,在有利潤時應佔一份。現時已有一些公司將員工薪酬和利潤掛鉤,以股權作為一部份報酬。 現時工會運動被批評的一點是權力過大,使機制失衡。罷工被視為暴力行為,變成僱主和投資者受壓,結果是經營方式改變,成本、貨物和服務價格都被扭曲。但員工和公司其實唇齒相依,過度的要求使經營失效,公司最後會倒閉;所以在公平市場下會有一個合理的妥協。但這個情況在壟斷的行業會惡化。工會如果強大,不斷需索,公司只需將增加的成本全數轉嫁僱客,受害的就只是大眾。 文中指出始作俑者是工會在法例下有特權,而集體談判權不但給予工會很大的權力去抗衡僱主,還可以壟斷員工的自由。這個說法好像在扣帽子。雖然有權者都會腐敗,但工會需要為會員利益著想。正如我們選出了議員去代表市民;雖然他們都很腐敗,但我們仍指望議員會監察政府。香港的工會特權不多,遊行示威算是最激烈了。 還有一點有些奇怪。作者說工會幫助貧窮的員工去和富有的僱主對抗,但很多僱主其實是退休基金,為員工擁有。這個說法有點取巧。退休基金在市場投資,但不會參與公司運作。公司營運由行政人員主持。很多大股東在董事局內都不會甚至不懂得干預行政。他們只要求營運有利潤。員工各自佔有的退休基金的單位更是微不足道,不能發聲。當退休基金結集了大量資源,就會變成怪獸,存在的目的是要壯大,以維護自己利益和戶口持有人的利益。它會要求公司減低成本、增加效率以獲得最大利潤。 ********** 工會緣何不斷衰落 【iMoney 智富雜誌— ibanker 教室 王澤基】 很多人認為只有組織工會,工人在僱主面前才有議價能力。受壓迫的工人聯合對抗資本家,看似是彰顯正義的事,經濟學家的看法則完全不同。即使是傾向支持工會的經濟學家,都視工會為為了提高工資而刻意限制工人供應的卡特爾(Cartel)。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Richard Freeman 和 James Medoff 認為工會的力量來自從政府得到的法律特權,阻止他人以較低的工資工作,這是反競爭的壟斷權力,可藉此爭取高於市價的工資。 很多工會的確能為工人爭取到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福利,然而僱主的資源不變之下,就只會減少提供的職位數目。換句話說,工會不過是透過損害非工會工人、失業者、納稅人、消費者及僱主而獲益。 有人會反駁說,工會只不過是把僱主的不合理暴利分給工人而已,不影響其他人。要明白這是似是而非的歪理,我們要理解經濟學中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區別。能夠生存的企業都有盈利,但是這些盈利是股東投入資本和冒了風險才獲得的。這些盈利,我們叫會計利潤。如果把資本的成本和企業家本身的時間,機會成本等等都算進去,所有自由競爭的市場裏都是沒有利潤的。如果把所有成本都算進去,還有的利潤叫經濟利潤。自由競爭市場沒有經濟利潤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如果有,就有人進入市場,把經濟利潤搶走。如果工會減少了企業的會計利潤,就會減少了資本的回報,企業家就會把資本放到別的行業,降低了規模,聘用的 工人也少了。從美國的例子看,很多有工會的企業,如鋼鐵、汽車、航空等長遠來說都走向衰落。只有壟斷性行業才可能有經濟利潤。 美國工會的其中特權,還包括免稅和豁免反競爭法,法律亦規定企業必須與工會談判。在工會的要求下,企業必須撥出部分地方予工會處理會務。一旦政府批准工會作為一群工人的代表,在往後任何集體談判中,無論當中個別員工贊成該項目與否,工會也就是該群工人的代表。工會可強制要求成員,甚至非會員繳交會費,換取工作機會。這些資金常常被用作與集體談判或員工福利無關的用途,譬如政治運動,盡管這有違聯邦法律,但沒有太多人在意。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形容,種種豁免權已讓工會成為不受一般法律約束的特權機構。 工會無法在競爭環境內蓬勃生長,一如所有成功的卡特爾,工會依賴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兩次世界大戰和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時,工會發展特別迅速,原因是當年有大量推動組織工會的法例通過。 組織工會有甚麼經濟好處?綜合多個經濟研究,八十至九十年代,視乎行業及經濟環境而定,工會成員的薪金比非工會工人的高出15%至 30%。如製衣、紡織、 教師、政府白領的工會沒太大壟斷權力,幾乎對薪金全無影響。但代表煤礦工人、建築工人、貨車司機、船員等工會,卻能為其工人爭取比擁有相同技術的 非會員高出平均25%的工資。 工會將工資抬高過合理水平,令非工會工人的工資被調低。而盡管經常打着「維護弱勢工人」的旗號,許多工會實際上就是妨礙黑人、婦女、少數民族等弱勢社群就業的原因。理由很簡單,因為工會的工作工資高於市場價,求大於供,所以要以別的辦法來分配。除了爭取工資福利,工會的另一個功能是配給工作。沒有條例規定工會領袖必須以像投標等公平方法分配工作機會,他們可以根據個人喜惡辦事。經濟學家 Ray Marshall 是卡特(James Carter)總統年代的勞工處秘書,盡管他傾向認同工會,但他最著名的一份學術研究,是記錄三十至四十年代工會如何排斥黑人。當然,那時美國整體社會仍嚴重歧視黑人,現代的歧視不可能像從前明目張膽,但任人唯親、排斥新移民仍然是許多人的劣根性,包括偉大的工會領袖。以價格來競爭是非常公平的, 因為錢從來不管膚色和性別。 工會無法長期維持不合理的效益。經濟學家 Carter、Linneman 和 Wachter 統計發現,工會工人的薪金溢價,長遠導致工會工人的職位大量流失。從1973年至1987年,鐵路業工會工人薪金的平均溢價由32%升至50%,但工會工 人的職位從52萬下降到25萬。建築業、製造業和通訊業有近似的現象。 近數十年中,美國私營企業的工會代表人數大幅減少,從1970年的高峰1,700萬人下降了到2002年的880萬人。一個主要的原因, 是大部分工人並不怎麼喜歡工會。調查發現,非工會工人在就業安全感、工作表現、投入決策方面,評分都較工會工人高。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美國經濟轉型,市場有更多中小型的公司出現,職場上有關需要專業技術的職位增加,削弱了工人工會的規模。 工人組織不是壞事。工人可以由組織代表為他們談判勞動合約,提供業界信息或職工培訓、福利計劃等,但工會不應該享有法律的特權和豁免權。在經濟學上,共謀 (Collusion)從根本就是壞事。工人不應該被允許合謀定工資。工會制度排斥非工會工人,過去歷史已經證明,工會能爭取的額外利益,都是從其他群體身上奪取的。 即便不從效率而從社會財富分配的角度來看,認為工會代表為勞工階層伸張正義,是一種非常感性的想法。這是假設了公司的老闆必然富有,而打工的必然貧窮。在現代經濟,這種想法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多數大企業的大多數股權都是由退休基金,亦即比工會會員要窮的小散戶擁有。 **********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Assisted Dying
We discussed euthanasia in 2009. I had a blog article talking about various forms of voluntary dying. I also referred to the proposal of an euthanasia court for saving lives in addition to determining the genuine euthanasia cases. This is a complex and controversial subject which we often heard people said let us not discuss […]
人生第三幕
在TED Women看到珍芳達講人生第三幕,很有趣味,送給退休的同事看看。 現代人很幸運,壽命比起三代前長了一半。二十世紀初,人類的平均壽命約六十歲;但現代人的壽命可達九十歲,而且不限於少數富有的人,大多數人如身體正常都可活到這個年紀。社會對退休年齡的概念追不上時代,現代的退休計劃是基於人類只可有效工作至約六十歲, 然後就要退下來等待最後時刻。但是現代人的退休生活期可以非常長,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其位置和價值。 人們對生命周期的一般理解是一條拋物線,由零至頂點然後下降至零。新的概念是人生應是向上的階級,由低至高直至頂部。但以熱力學原理,所有系統都要回歸至熵entropy,其間不斷衰退,而人類體能亦是一樣。但人類精神卻不跟從這定律,精力隨時間下降,但精神意志卻可以上升。 人生如果像一套戲劇,會是一套三幕的劇。第一幕是開頭的二三十年,由出生至經歷少年求知階段和初出道在工作中受訓練的階段。戲劇的第一幕是介紹背景和進入角色,使觀眾心理上預備接受接下來的情節。人生第二幕是生活與工作高峰期的三十年,大約至五六十歲;所有人生的疑惑、壓力、成功、失敗、鬥爭、衝突、情慾等都在這階段發生。戲劇的第二幕都是如此處理;最甜蜜的情節,最矛盾的掙扎、最不公平的對待、最懸疑的陰謀、最熱血的惡鬥都會發生,務求令觀眾看完第二幕後坐立不安,很多疑問有待解決,希望第三幕盡快開始。 三幕劇的第三幕是大結局,雖然結局可能是完滿的或是悲慘的,但總會給你一個答案,還有可能答案會引起思考然後使你想再看下一套戲。第二幕的伏線將會一一解開,所有情節都有解釋。可能背後原因和你想像有差別,其結果亦和你的期望不同,但你會明白真相。人生的第二幕不能盡如人意,大家都希望之後會有好結局。人生有了第三幕,大家就不用在第二幕完結後就充滿疑惑的離去。人生第三幕約在退休後開始,長度不比第一二幕短,可以充份使用來將第二幕的情節解開。 珍芳達說第三幕開始時,我們因年紀漸大和經驗較豐富而變得感覺良好、較少壓力、較友善、沒有那麼焦急、會較關心和別人的共通點而非差別。第三幕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幕,亦是最重要的一幕,和第一二幕有莫大關係。每一個人在其第三幕都有不同的任務,但總需要和之前的情節連接。我們會回顧自己所做的事,理解其真正意義和後果。在大結局的一幕,我們可以糾正以前的錯誤,完成未了的心願,將疏遠的關係修補,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人。我們可以自問,一生所為足夠保證上天堂嗎?天堂是否存在是否最後結局?答案可能就在第三幕與之前兩幕的一個理性連結,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圈,一生就完滿了。
民主自由的酒樓
有一位老人家,每天早上都會到酒樓飲茶,和大家都混得很熟。他可以自由出入,隨意搭檯,自己取用茶水點心,吃飽就自行結賬,十年如一日。 但酒樓要結束了,屋邨要增值,改善服務,換上一個較有規模,管理較好的經營者。今後座位安排有秩序,要按號碼安排入座,不能搭檯,茶水有侍應安排,結賬亦有部長親自打理,務求令客人滿意。但老人家很不高興,覺得服務不佳。他向我投訴,認為是民主自由大倒退。 究竟酒樓服務要怎樣才能令顧客滿意呢?有人認為有秩序的管理較為文明,對所有顧客都較公平理想;但亦有人認為規範會侵犯個人自由,是為霸權,凸顯貧富不公平。顧勿論你喜歡那一種飲茶方式,但以民主自由的角度來看,這卻是一個很基礎的問題。 我們要極力爭取民主自由,但對民主自由的尺度卻有不同的理解。比較清晰的概念會兩極化。有人追求自命的普世觀念,認為任何政府措施都在限制民主自由;有人以自身利益出發,認定所有損害自己利益的行為都是侵犯自由。 人類自古以來都很自由;古人從容在草原上覓食,互不相干。但隨著文明發展,人口增加,人類聚居又追逐有限的資源,個人自由就和他人自由有衝突。人類的文明迫使我們限制自己的自由以遷就他人的自由。其結果是自由有限制,但有限制的自由怎能算是自由呢? 酒樓打開門做生意,歡迎顧客自由光顧。顧客有自由,酒樓有生意,皆大歡喜。但市場並不時常公平,供求亦不會時常平衡;這時自由就要受限制了。顧客太多,酒樓要限制顧客的自由,目的是為了酒樓的利益還是顧客的利益呢?通常情況是如果需求大過供應,供應者就會因市場不平衡而得到額外利益,而受害者乾脆稱之為暴利。顧客乖乖的放棄自己的自由,究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還是為了遷就酒樓的利益?為了民主自由,答案很簡單,老人家轉了去街尾的茶餐廳,因為那裡仍有民主。為什麼?這亦是因為市場不平衡。茶餐廳生意不佳,供應大過需求,所以顧客至上,個人自由萬歲。其實自由是相對的,永遠都有更民主自由的情況。我們只可以考慮是否可以接受現時民主自由的尺度。所以如果你是理想主義者,就永遠都得不到真正的民主自由。
A responsible church
The newspapers in UK remarked that this was a landmark case. The High Court ruled in November that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could be held liable for the wrongdoing of its priests. The case under trial was the one committed by Father Baldwin who sexually assaulted a child under his care. The legal principle under […]
狠心下賭注
近期管理概念轉狠,從以往的無限期諮詢談判妥協再妥協轉為進取式狠心的賭博。上星期有澳航全面停飛,大家都認為這是行政總裁喬伊斯Alan Joyce的一次賭博,以應付工會長期野貓式罷工;第一回合他勝出,法庭下令暫停罷工,不過澳航損失慘重。兩個月來,整個美國職業籃球賽事因工潮全面停頓,大家都說這是球員工會總裁亨打Billy Hunter的一次賭博,結果是四大俱傷:球員沒收入,球會沒收入,球迷沒有誤樂,美國經濟都受影響;情況仍在僵持,但已有球員不滿亨打。最新和影響最大的事件是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Papandreou要對歐盟債務救助方案進行公投;這一個狠心的賭博即時使到全球金融市場大混亂。 希臘總理要投下這個賭注自有其理由。要解決國債危機,希臘政府兩面不是人。國庫空虛,負債累累,希臘政府根本無力在債券到期時償還;唯一方法是債主減收債項,還要歐盟國家再注資買入新債卷。代價是希臘要被歐盟牽著鼻子走,要進行一系列的滅赤措施。另一方面,國內反對緊縮政策的呼聲甚強,不斷的暴力示威使政府不穩。公投是一個賭博;如果結果是接受救助方案,就可以將國內反對聲音全部壓下,財務危機亦可暫時舒緩。如果結果是反對救助方案,就可用作和歐盟談判的籌碼。底牌是估計歐盟不能讓希臘對債務全面違約而使歐洲國家銀行體系和歐羅崩潰,結果是會在減赤措施上再讓步,而希臘就可繼續花錢。 我看這個問題不以政治和經濟角度,而是在策略管理層面。這些領袖為何會捨棄穩健的策略,步步為營地和每一個持份者談判一個妥協方案,即是採用一個較民主的態度呢?現在這些勇敢進取的策略像是一場賭博,風險甚高,勝即為王,一旦估計錯誤就後果嚴重。大家可能覺得這些領袖是一時衝動,不負責任,將別人的利益作為賭注;但在現代機構組織內,策略多是由團隊決定,這些進取的策略應該都已經通過充份評估。這麼多類似的案例,是否意味著管理學思維和潮流已有改變? 原來在七十年前,海耶克 Friedrich Hayek 對這個現象已有描述。他看到很多民主體制都讓不同的持份者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在決策過程中,辯論致不肯相讓的情況會不斷發生,使決策需要用很多時間才能落實或根本不能妥協。很多決定最後是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方法推行,但少數並不是當然地每事都會真心服從,所以政策決定和推動都可能在混亂情況下進行。但有一些關鍵性和影響重大的決策是極需要清晰的定調。這時決策者就會被迫推行一些進取的策略;如果成功就可有效地爭取到民意高地。他認為這是民主體制自然的演化,在混亂之中總會有人脫穎而出。他可能是有超凡能力,或只是運氣好而贏了一場賭博。下一步的誘惑就是強人得到民主制度的支持,賦予權力使他可以為國家謀福利,自此走上輝煌的不歸路。 ********** 希臘「公決」救助案 各方疑慮 【大公網訊】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宣布將「全民公決」希臘債務危機的救助新方案之后,各方投資者對希臘債務危機前景再生疑慮。歐洲三大股市 11月1 日震蕩走低,法、德兩國股指一天之內的降幅都達到了5%。 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的決定引起各方高度關注。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11月1日聯合發表聲明,表示相信希臘會履行對歐元區及國際社會做出的相關承諾。范龍佩與巴羅佐透露,他們電話聯系了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在即將舉行的戛納二十國集團峰會上,歐元區成員國領導人將就此問題進行深入討論。范龍佩與巴羅佐認為,歐元區領導人峰會10月27日凌晨達成的救助新方案對于希臘來說是最好的結果。丹麥、芬蘭、瑞典等北歐五 國首腦對希臘「全民公決」方案表示擔憂。法國總統薩科齊1日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就希臘「全民公投」的決定交換意見。 10月27日凌晨,歐元區領導人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達成希臘債務危機救助新方案,要求銀行在2012年6月底前將資本金比率提高到 9%;私人投資者承擔希臘國債損失比例自愿到達50%;EFSF范圍將擴大至1萬億歐元。 希臘政府為了獲得救助貸款,先后推出了增稅、裁員、減薪等多輪緊縮措施,觸動了當地百姓的實際利益。抵擋不住反對黨及普通百姓的強烈反對,帕潘德里歐領導的執政黨迫于壓力提出「全民公決」。 中新社布魯塞爾11月1日**********
Democracy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is an inspiring TED presentation on democrac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presenter is professor Huang Yasheng 黃亞生. He is now th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a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topic as it looks appears to be controversial. He is stagi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