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Category Archives: Leisure

吃魚翅

很多朋友喜歡在吃飯前先拍攝食物然後上載至FB。最近見到一位朋友將一碗魚翅的照片上載,還讚嘆不已。另一事件是一群朋友相約聚餐,餐單有魚翅羹或海味湯的選擇。有人建議不如投票吃那一樣。結果竟然是10:1選擇魚翅。我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反對吃魚翅近年很流行, 變成了群眾運動,很多人將此掛在口邊。而強迫別人不要吃魚翅幾乎達到欺凌程度。但魚翅食譜深入民間,歷來都是受歡迎的食物,被認定是美食。原來心底裡大家都仍希望在歡欣的場合可以有魚翅佐餐。 世上有多種食物,亦有人提出種種理由勸人不要吃這樣那樣。但不吃魚翅運動攪得特別有聲有色。最早發起的是動物愛護者,跟著有環保人士。有人提出政治背景。在美國,中式餐廳都以魚翅為鎮店之寶,食魚翅被看作是中國象徵。當反吃魚翅運動開展時,政治家亦利用機會鼓吹一 番,使運動升溫再國際化。但不吃魚翅的理由是否強大到值得民眾四出抗議又騷擾正當商人呢? 最常聽到的理由是鯊魚受虐待。魚翅由鯊魚身上割下。有一些漁民捕到鯊魚後,即時割下魚鰭又將受傷的鯊魚放回海中,鯊魚因此而慢慢死亡。 這種活割魚鰭 Finning 的殘忍方法已被大部分東太平洋國家列為非法。執法人員會巡邏檢查漁船和在港口檢查漁獲,檢控違法者。在南太平洋盛產鯊魚的水域,仍有一些不法漁民用這個方法取魚鰭。但鯊魚有價,大部份的鯊魚都是整條捕獲,取魚鰭後被用作肉食,其軟骨和魚肝可作藥用,鯊魚皮亦可用作皮革。它們的遭遇和其他被人類屠殺的動物無異。 一個常聽到的訊息是鯊魚要絕種了。現今海洋濫捕的情況很嚴重,很多魚類都面臨滅絕。尤其是非常美味又受歡迎的吞拿魚。但鯊魚經常被說是快要完全消失了。究竟實際的情況是怎麼樣?世上有超過400個鯊魚品種,有201個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公約組織的紅色觀察名單;其中只有25個經常被捕獲的品種被列為瀕危,其他的是有危機需要觀察。 我覺得以上兩個已是非常充分的理由需要保護鯊魚。但保護鯊魚和保護其他動物一樣有各種方法。鯊魚亦和其他動物一樣可供人類使用。兩者需要取得平衡。 反對吃魚翅變身成為群眾運動後,就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被創造出來,在互聯網上吹噓。我看過幾個説法可以仔細思考一下。 有說吃魚翅只是虛榮,因魚翅完全沒有營養、沒有味道、只是骨骼。這只是想當然的説法。魚翅是由鯊魚身體產生,是一種蛋白質,內含骨膠原,對關節有幫助。中醫藥說它有補腎、養顏、健髓的功效。就算不説醫學用途,蛋白質已是人體營養必需品。 有科學研究發現魚翅含有重金屬如水銀等。反對吃魚翅人士即時大造文章,説它對身體有害。這當然沒有錯。實情是現時全世界大部分的海洋都有重金屬污染情況,所有海産都會吸收重金屬。在食物鏈頂部的魚類含量較多。不單止鯊魚或魚翅,所有大魚以至食肉的魚類都有此問題。 另一個由環保人士提出的是生態問題。其邏輯是因吃魚翅,至鯊魚絕種。因鯊魚吃小魚,沒有了鯊魚,小魚數量不受控制,引發生態大災難。但海洋大魚種類繁多,其他大魚一樣吃小魚。就算小魚數目增加,亦不見得是災難,小魚會生活得很好。 不顧一切的反對吃魚翅,對其他人士有很壞的影響。首先是想吃魚翅的人士的自由被干擾了。他們受到不必要的壓力。這個運動在學校亦被推廣,未有充足分析能力的學生被灌輸不完整的資訊而洗腦。 受影響最大的是正當的商人和工人。經營餐廳的商人,尤其是中式餐廳,受到無理的欺凌。有些餐廳要將魚翅餐單收起來,只在有顧客要求時才供應。真正受影響的是經營魚翅買賣的商人和處理魚翅的工人。他們倚靠魚翅維生。其生計的困難是反對吃魚翅的人士沒有考慮的。 魚翅有很深厚歷史的食譜,是很有價值的飲食文化。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查至宋代。明宮史有記載,明熹宗喜食以魚翅、燕窩、蛤蜊製的一品窩; 本草綱目亦載有魚翅的價值。魚翅普遍在民間入饌可以追溯至明清年間。魚翅一般是在嫁娶或壽宴等喜慶場合時奉客,成為禮節的一部分。我們經常都說要保護人類文化遺産。有千年歷史的飲食文化應要好好保護。 但鯊魚和其他瀕危物種是應該要受保護的。試想像這些物種所受的苦難,就是被人類濫捕和虐待。最有效的保護方法是設立禁捕區和海洋保護區。很多國家都將某些海洋物種豐富的海域定為海洋國家公園,禁止在內捕魚和進行商業活動。各種海洋生物可以此繁殖,海洋生態可以受保護。至於已被列為非法的活割魚鰭的漁船,各國可以增強執法能力,將這種方法禁絕。魚翅的供應,仍可以靠正常的捕魚活動。集中力量對付幾百條違例的漁船,總比騷擾十幾億食客為佳。 更應令人關注的是推動環保的方法。保護生物、保護環境、保護地球是祟高的理想,其起點是愛護。但現時我們見到的環保行動卻不是推動愛護而是推動仇恨。其宣傳重點是人們如何浪費、如何污染、如何不人道,目的是教唆大眾去計對他人。這些訊息亦在幼兒間傳播。兒童得到的印象是成人都在做不好的事。很多家長都曾抱怨孩子從學校回來竟然會指責成人用太多紙、用太多水、和吃魚翅。他們認定這些是成人的邪惡行 為,但卻缺乏了愛護的認知心態。我覺得這對社會風氣,兒童心理成長都有不良影響。環保教育應要從新規劃,以推動愛護為主題。

關愛基金

數年前,政府設立關愛基金,預計要商界貢獻100億,政府配對100億。豈料風雲突變,商界竟然第一次縮沙,答應了又要再考慮,即是食言。政府騎虎難下,唯有於2011年自行注資200億。而商界只是象徵式捐款18億。 關愛基金將這一筆龐大的現金交托於金融管理局,但回報很低。幾年來收益總共只有9億,年利率低於1.5%。有見及此,政府準備在市面找尋一些健全而有較高回報的基金,將關愛基金的不動現金轉移出去投資,以收取較佳回報。 市面有一隻新發行的基金,由聲譽良好的跨國集團管理。其往績甚為吸引,而基金亦保證可以每年有10.2%的定息回報。以150億的本金計算,每年利息收入已有約15億,足以維持關愛基金的支出。如悉數投資,關愛基金就可保存本金,只靠利息提供利民措施。傳聞這一個建議已為政府接納,合約已在準備中。 但有謠言說這一隻基金未必穩健,如果倒閉,將會是最大的Ponzi局,比馬多夫案還要大。廉政公署希望調查一下,但政府的交易已準備妥當,不想再生枝節。廉政專員范羅佩芬亦不想跟進。但因有可疑的地方,政府派人去商討是否可以稍為延遲交易。基金有一位顧問,是退休高官,人稱橋王。他力陳政府誠信的重要性,失信可引致管治困難。交易於是按計劃進行。 以上只是電影Z風暴的情節。

竊聽風雲3

竊聽風雲3剛剛上畫,似乎大家都很期待。上兩套竊聽風雲電影口碑都不錯,題材吸引,劇本故事複雜,拍攝手法現代。竊聽科技是現代大熱議題,以之為背景已吸引不少觀眾,劇本的社會議題亦相當到肉。 第三套亦是用這一個模式,議題是講地產。以前的電影描寫科技,觀眾認定是科幻,非常誇大。但經Snowden一役,大家才發覺先進竊聽科技是真實的,而且全世界各國都已廣泛採用。電影所說要借用電訊公司協助來竊聽電話其實已算是低級技術。劇本情節很複雜,兩個多小時的說故事時間很緊張,很多情節都匆匆交代,要留心人物關係才明白。各演員的演出就一致好評,尤其是老演員曾江,演技非常精湛。 故事骨幹是新界地產發展的勾心鬥角。劇情我不評論,以免破壞大家看故事的期望。但有一點想說的是新界用地大問題:丁權。這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政策是大忌諱,影響新界原居民的極大利益,亦影響香港的整體經濟發展。政府幾十年來想處理這個問題都不得要領。林鄭曾經大膽提出一些可能性,但新界原居民已群起攻擊,結果很快就不了了之。 記者追問導演為何要選擇這一個題目。他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意思是已預期既得利益者會向他發動攻擊。他大膽地虛構一個故事,說政府決定停止丁屋政策,不再批出丁屋。為補償已擁有的丁權,可讓他們集中興建三十層高的大樓,可使用地更有效率。地產發展大戰由此引發。這一個說法和林鄭所提出的不同。林鄭所建議的是分階段減建,但現時一代的原居民仍可享用。以陰謀論來推測,以電影這一個軟性方式來提出這個議題可能別有用心。一是政府知道高調單方面提出行不通,所以用其他方式先在社會引發討論,培養民意致時機成熟。二是原居民界亦知道這個政策不能永久持續,如需解決,不如找一個有最大收益的辦法。不論如何,電影界可能被鼓勵或協助拍攝這個題材的電影。實情如何,可以看看各方反應。電影宣傳在幾個月前已開始,而電影在早前已在大陸上畫,香港亦在今個星期四公映。直至現在,口頭攻擊仍未開始,而影評亦迴避評論有關丁權的情節。我覺得這是風暴前的沈寂,大家都在等候他人開腔。起碼這是一個好預兆,有可能檯底討價已開始。

Transcendence 超越潛能

幾個月來腳部不適,要像CHT一樣暫時休息。旅行暫時不去了,連兩小時的電影都不能應付,只可以支持一個半小時的音樂會,還要有十五分鐘中場休息。近來狀態轉好,想去看電影諾亞,看看聖經故事怎樣被惡搞,不過已經落畫了。今天轉去看超越潛能 Transcendence,算是有點收獲。 看電影介紹說是科幻電影,電腦想統治人類。但有些影評說是愛情電影,男女主角至死不渝。我覺得導演在言情方面做得不錯,手法淒美無奈;只看電影表面,確是愛情得不得了。但看看電影的骨幹,又覺得概念很科幻,取材於現時流行的觀念和尖端科技發展。雖然如此,影片沒有驚人的特技,所謂高科技產品都是我們已常見的資科庫、互聯網,連一些高科技的機械人都欠奉。 劇本的主要概念是人工智能。這些研究想跨越科技和意識,生物有機的代謝和自我意識的關係。在另一方面,很多研究以科技提升智能,最基本是眼鏡,很多人都用,再者是Google Glass;而以機械協助或加強身體機能已很常見,自我控制的機械人亦在研發中。互聯網上驚人的資料和知識我們已垂手可得,下一步是要植入腦部使可隨時使用。 男主角是一位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學家。在一次演講中,有一位觀眾質問他是否想自已創造一位神。他的回答是我們不是一直都在這樣做嗎。這其實是劇本的重點。幾萬年來,人類將不能超越不能理解的事物創造為神。研究智能的工作,一直是想將腦部思維資料化、數碼化、程式化。現代科技已做到很深入,但人工智能雖然知道事物的各種原理和定義,但不能理解道德上的對與錯;這是人類感情上的缺陷而產生的非邏輯性的決定。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生死關頭,男主角的思維模型被上載到電腦。科幻故事在此跳過了已知的現實,直接描述當人類意識被加在無機的資料數據上時,電腦便有了意識,變成了有人類思考能力的機器。這一個科學與哲學的問題,曾經產生了不倫不類的科學道德論,亦曾引發機器統治人類的陰謀論。 但這只是劇本其中一個說故事的方向。當人類有了更大的能力時會發生什麼事?有人類意識的機器處身於現代科技環境,全世界資訊知識自由流動,而雲端運算使他無遠弗界,變成了無所不知,無所不在。他的智慧以幾何級數增長,什麼難題都找到方法解決,無所不能。就此到達了神的境界。 當了神之後他躊躇滿志,要造福這個世界,要使其他人都生活得更好。正如世上所有的意識型態、政治理想、宗教至理一樣,都是想要其他人都分享,依從。這些動作的口號不只是要改變人類,而是要 transcend 升華他們。當這一些偉大的志願被人類有缺陷的感情思維帶領,後果多是不堪切想。 這個神的問題怎樣解決?又正如歷史所證明,除非是一個物外的神或是視萬物為芻狗的神,其他擬人的充滿人類感情的神是虛假的,亦是不能久存的。 電影的結局又是老生常見的技倆,以電腦病毒對付電腦。電腦病毒大家都知道只是一種電腦程式。很多電腦神童都懂得防禦。以神級的超級人工智能電腦來說,程式員寫的電腦病毒只是小兒科。但神卻被解決掉了,原因是這個擁有人類意識的神同時亦擁有人類感情上的缺陷。在最關鍵的時刻他要決定去消除病毒還是要擁抱愛人,時間只足夠做其中一樣。最後一刻,人性流露,他選擇了愛,不再做神。這是一個相當隱誨的訊息,指出人類複雜的感情並非源於神。  

末世列車 Snowpiercer

末世列車 Snowpiercer 是今年新片,韓國導演韓國監製,有美國、英國、韓國演員。廣告標榜它是一套科幻電影;我覺得畫面並不太科幻,但卻盡量借用環保議題和政治議題。主打感官刺激,除了激烈的動作,還以另類的劇情去刺激觀眾的思維。 首先在環保議題抽水。地球暖化情況惡化,科學家自作聰明,將化學物CW7放入大氣層高層,以降低地球溫度。結果失控,全球溫度降至冰點以下,地面冰封,所有生物凍死,人類滅絕。 倖存少量的人,藏身於一高科技列車,有無盡能量,在封閉的空間內可以自給自足,在特定的鐵路環球運行。這個列車影射方舟,又代表地球在太空中的孤獨。列車一卡接著一卡;第一卡是全能的引擎,順著次序是豪華的頭等卡、直至車尾窮人的座位。 至此為止,影片將故事環境定下來,劇情展開就是描述政治階級鬥爭的現實。車尾的人認為自己被壓迫,生活水平低。為了改善生活,爭取自由,要由車尾一卡一卡的攻向前卡。車頭的人要極力控制現狀,對反抗的人說教。列車環境有上限,大家要各安其位才可能生存。而且大家的存亡在於至高無上的全能引擎,它是一定要被尊敬被祟拜。車尾的人鍥而不捨,努力向前攻。我以為影片寓意人民反抗專制努力不懈。到了最後原來有一個大陰謀,反映了列車孤獨封閉環境的殘酷現實。故事明顯是影射封閉的地球,有限的資源,人類的紛爭,權力的製造,宗教的產生。到了最後,面臨一個抉擇,究竟是要保持列車繼續運行,還是要放棄這個唯一的維生環境。影片提出一個痛快但不合理的結局,但這卻是地球大有可能走向的結局。影片的娛樂性並不太強,但發人深省。

東華義莊

東華義莊位於大口環,全盛時期佔據整個山谷。今日時移勢易,該區已發展,它被其他建築物圍繞,經過大口環道都不容易看見它。但它的功能仍然存在, 提供遺體存放服務。她通常不會開放給公眾自由遊覽。今次得工會安排,由專人帶領講解參觀,是非常難得的機遇。 義莊這個名詞給人不安的感覺。一般人覺得它是用來處理不明來歷、無人認領的遺體。其實這些是政府的工作,由政府殮房直接處理。東華義莊最早的功能是提供義務殯葬服務給在東華醫院病逝的窮人,遺體運來處理後葬在義山。香港曾發生幾次重大災害,死者眾多,東華出手幫助,由義莊處理遺體。最近一次沙士之役,因殯儀館不敢接收病者遺體,義莊亦承擔了工作。因為其處理遺體的經驗,在二十世紀初海外華僑團體都要求東華轉運遺體到內地安葬,義莊成為重要中轉站。現時尚有少量遺體骨殖因各種原因滯留在此。 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段,美國急速發展基建,又發現金鑛,需要大量勞工。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被招募到美國工作。有些人希望尋找機會、有些人被騙亦有人被強擄。到了美國,很多人被勞役。美國曾出現數次排華事件,國家亦曾立法歧視華人。美國近代史有不少研究,華人在美國的遭遇有詳細記錄,為美國歷史重大原素之一。最近美國更通過議案,為歧視法向華人道歉。在中國,廣東福建鄉間有很多農村,因移民問題以致人口凋零。但在中國這些歷史資料很零碎,近年才說要重整華僑史。 這段歷史中間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美國移民還鄉的情況。鄉間有不少例子是移民致富後歸來,在故鄉大興土木。但有更多的移民客死異鄉,希望返回故鄉安葬。當時可行的安排是由當地的華僑會館和中國對口鄉間組織聯絡,然後將遺體以郵輪運來香港,委託東華義莊轉運到中國。在全盛時期,東華義莊要收容六百副棺木和八千多副骨殖。要重整這段歷史很困難,因為很多文件都已失落。窮苦的勞工在美國的遭遇並不光彩,很多文件都不會珍重保存。中國在二十世紀動亂不絕,記錄更是殘缺不全。 東華義莊保存的記錄成為這一個歷史環節的重要考究證據。東華文物館保存了大量二十世紀初期海外會館和義莊的通訊,包括委托轉運遺體的指示、死者籍貫資料。可聯絡的美洲城市很多,由北美一直到南美都有。中國沿海鄉鎮更多,之間連接的路線多不勝數。因為義莊珍貴文件提供的資料,現時已考究了在三藩市的廣福堂,它是最主要的美洲華人會館,定期運回華僑遺體。根據付運文件,文物館人員追尋到其中一個目的地開平的百合墟,找到一位曾經目睹運載遺體漁船抵岸的老伯,還找出當年泊岸碼頭的位置。紙上描述的歷史就此考證成為事實,其中一條華人渡過遠洋到美洲打工又再落葉歸根回到中國的循環路線被確立。其中香港的貢獻,在中美關係史和香港現代史中應佔一重要位置。多年來讀到的香港歷史,其實只是英國殖民地歷史,最早開埠事件就只是英軍登陸水坑口。義莊的工作除了是香港本土民間自發的重要事件,更是中國近代史以至世界人口遷徙歷史中的一篇。香港現時要力尋本土歷史內涵,義莊歷史地位和它對世界華人的貢獻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引力邊緣 Gravity

引力邊緣 Gravity是一套很奇特的電影。它有2D和3D版本,可想而知攝影應有點特別技巧。故事非常簡單,接近無劇情;美國穿梭機任務遇上意外,太空人逃往ISS太空站,再逃往中國的天宮號,最後靠其逃脫艙返回地球。 電影的賣點是超級攝影,整套電影差不多全都是在太空的環地球軌道拍攝。攝影師當然不可能上太空,攝影效果是模型和電腦合成技術的結果。這使觀眾有看科幻片 的期望。但它拍攝的手法卻完全不科幻;它沒有像星球大戰和星空奇遇等的超時代幻想科技,而是極度寫實,將我們所知在太空沒有引力的狀態會遇上的事真實地表 現出來。現代科學故事多會引用最新物理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搞時空交錯平行宇宙等。但這套電影毫不賣弄,只根據牛頓的力學,在沒有引力的狀態下的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的關係,拍攝所有物體移動的情況;當中亦包括在沒有引力時液體和火焰的表現。製作的效果是想做成真實記錄片的感覺。很少人有機會上太空;全套在太 空活動的電影相當吸引。我們現時中學科學的課程仍很古舊,現代物理欠奉,牛頓的力學仍是物理科重要題目。所以如果中學生對物理有興趣,當可明白這套電影的 動作細節。 這套電影另一個值得看的理由是由太空看地球的景色,和各種寫實的太空載具。我們或都看過很多衛星拍攝的地球相片,但這套電影有不斷出現的地球表面影像,再配合人物動作事件發展,真實感加強了很多。 電影的主題是引力,但實情是引力邊緣,這個中文譯名說得很好。在地球外的太空,物體仍受地心吸力影響而在環地球軌道運行,但其他運動已不感覺到其引力,而 只是動者常動。但不論是地球引力或是物件自己的引力,都已由希格斯場和希格斯玻色子解釋了,引力的來源是粒子穿過希格斯場的效應。而希格斯因此理論在今年 獲得諾貝爾獎。這套引力電影推出真是合時。 雖然其實沒有劇情,但影評還是要尋根究底。有人比較電影中ISS太空站和天宮號設備,說是諷刺中國的航天發展很慢;又有人說太空人靠中國設備逃脫,是電影 向中國獻媚。又有人說太空人跌入海中再爬上陸地,暗示進化論人是自然由海洋生物進化而成。更有人說片中太空設備不準確,不知他是否自己上過太空船。我覺得 幾十元票價,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已是非常值得。

午餐肉的由來

早前有酒店其午餐肉煎蛋飯要賣一百三十元,引起滿城風雨。為何午餐肉如此受歡迎呢?剛看到一篇報導,講述午餐肉的由來,相當有趣。 午餐肉直譯是 luncheon meat。其實這是泛指快餐吃的肉類,方便可以即食,包括各種凍肉。但現時我們對午餐肉的理解是罐頭碎肉,原來的叫法是SPAM。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是指一些加了香料的罐頭火腿,Spam 即是 spiced ham。在1937年,美國的 Jay Hommel 將食譜改良,將肉磨碎,加入鹽和香料,再加入凝膠,變成現時的產品;他將品牌改做 SPAM,意思是指 shoulder of pork and ham。 二次大戰爆發,美國軍部要補給食物給全球美軍作為帳篷食物 tent food。結果選擇了SPAM為標準肉食供應,因為它客易携帶和運輸、可以長期儲藏、蛋白質豐富,味道又受歡迎。在二次大戰期間,美軍總共採購了一億五千萬磅SPAM。戰後,SPAM仍然跟隨美軍,走遍全世界。 SPAM的使用在韓戰期間達到高峰。由美軍流出的SPAM在當地變成黑市貨幣,在地下市場流通,其用途還包括支付醫療費用和情報費。韓戰之後,SPAM在亞洲非常流行,變成很多國家的美食。 當SPAM 傳入中國,就成為我們熟悉的午餐肉。這個產品非常適合有創意的食物工程師。午餐肉基本上是碎肉加入添加劑。經中國人改良,變成肉類食品大試驗場。現時午餐肉品種多不勝數,什麼味道都有,亦不限於豬肉和火腿。可以說任何肉類可以得來就可以用,而任何可以加入的添加劑都有人加入,因為任何味道都會有人喜歡食。這在食物品種發展上是好事,不過食物安全就要特別注意。曾經有午餐肉被驗出加入過量添加劑。現寄望食物安全中心可代我們把關。

The Internship

翻生求職黨 The Internship 讀起來已覺得是一套喜劇。尤其是以笑匠 Vince Vaughn 和 Owen Wilson 掛帥,更可以預期會笑料百出。很多我們覺得好笑的事件都是源於悲劇。喜劇不一定歡天喜地,觀眾看到別人碰釘會開懷大笑。故事的主題是兩位成功的上門推銷員,忽然發覺自己的一套絕技己被淘汰,網上市場推銷已取代人手。失業陷入絕境要找新工從頭起步,結果進入 Google 做實習生。劇力的衝突在兩個上一代電腦白痴在IT公司內和現代電腦神童競爭。50後尚未投入互聯網生活方式的對他們的困難會感同身受,而90後食互聯網奶粉長大的亦會覺得他們和一些跟不上時代的老餅很相似。結局點出了上一代的奮鬥精神和團隊精神仍然重要,因為在喜劇中主角多是勝利收場,但不知這是否編劇的原意。 有心水清的影評人說這套電影其實是 Google 的長篇廣告。我亦同樣有這一個懷疑。電影開宗明義說是 Google 而不是影射一間IT公司。很多場景是在 Google 總部取景,實習生的課程亦是基於 Google 的業務,甚至是其公司培訓項目的翻版。整套電影所用的特效,全部都是 Google 的產品。如果你在使用 Google 的各種服務,會有很熟絡的感覺。如果你未用,兩個小時的介紹是洗腦高級技巧示範。雖然是IT公司,但觸及的科技內容很基礎,初級的HTML5語言就已說是很高深。 這一個偽裝廣告還不止於宣傳其產品和服務。劇本跟足一般的勵志喜劇方程式,克服各種意想不到的難題,其中很刻意地介紹 Google 的工作環境和氣氛,尤其是要滿足大家對 Google 神話的好奇心。坊間對 Google 有不少傳言,說比你工作的公司好很多,有很大自由和彈性。電影中所見是沒有特定工作間,辦公時間有彈性,在公司內飲食隨意而且是免費供應。實情是成績至上,不理你用什麼方式達到。結果是在任何角落都要工作和會議,工作時間可以是24小時,只可以在公司內小睡,一日三餐都不離開繼續做。你可能夢想可以在 Google享受福利,其實可以享受的只是工作。除了笑料之外,總覺得 Google 是在硬銷其理念。霍士拍這套電影可能得到 Google贊助。  

What is hell

When you say what the hell, what do you mean?  It is a slang which means disagreement, frustration, or couldn’t care less.  Hell is used in everyday life casually.  But it actually has a religious meaning.  Hell is the most scary tactic used in punishing those who do not believe or who have sinned.  How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