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Category Archives: Leisure

三無概念

很久以前,我曾上過領洗班,是在上宗教課以外的另一些教導,主要是宗教歷史之外的靈修課程,為領洗做準備。我還記得第一課神父就強調天主的三無概念:無所不在 Omnipresent、無所不知 Omniscient 和無所不能 Omnipotent。當時覺得很有道理,應是萬事萬物的根源和極致。 但接著下來的教義卻全都和三無概念不一致,使人覺得宗教有點問題,和所謂天主的全能有衝突。這帶出一個事實,就是宗教更似是人為的體系,和一個全能的神的概念大大脫節。 第一個神的概念是他是無所不在。既然無所不在,為何需要有神的居所如教堂廟宇等?難道他四處巡視但要休息時就回到教堂?我們很清楚知道這些場所的需要。敎徒到這些地方是因為它們是宗教的代表,為宗教需要而聚集的地方;可以見到神父牧師和其他教徒,亦可以被他人見到。一群人聚集在這裡,有身份認同感。自己認為神在心中而只在家中做崇拜神父牧師會不高興。一些宗教社群還會派人上門質問。在一些以使用宗教來統治的社會內宗教場所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就是權力代表和權力中心。這些被膜拜的神為了宗教的目的有時並不是無所不在的。 第二個重要的概念是神是無所不知。既然是無所不知,我們想什麼和結果是什麼神已經知道。既然如此,為何教徒還需要祈禱?但大家都認為祈禱十分重要,是和神在對話,有些人覺得是在告訴他一些他居然未知的事。祈禱在人的心靈上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因為可以將自己所想的有一寄托。還有一個做法是為他人祈禱,可以在對方面前做,或是一群教徒一起做。這一個社交動作在禮節上十分重要,可以加強在群體間的身份認同感。但神一早已知所有結局,所以他亦已知大家會祈禱什麼,和誰會失望。在祈禱的效力方面,有宗教人士假稱神會給人選擇自由,即是神不知結局,由人類自主。這個說法直接推翻神是無所不知的立論。 神的最大能力是無所不能。這是一個謬論,因為無所不能是不可能的。最簡單的想法就是不可能有一支可以刺穿萬物的矛,又有一個永不能被刺穿的盾。古老的多神宗教會幻想有善神惡神,但要有全能的神就需要一神論。但如何解決善惡之爭?現在解決的辦法是膜拜一個殘廢的神,只會作善,惡事留給次一級的魔鬼去做。 其實神如果是無所不能,就世上所有善事惡事都是由它而起。大家可能聽過愛因斯坦在辯論量子力學時曾經說過:神是不會擲骰子的。波耳對此的答覆是我們不能告訴神怎樣做。一個無所不能的神是不能被告訴怎樣做。他怎樣做都可以,包括至善至惡;正如老子所說:他以萬物為芻狗。人妄想以祈禱要求神做這樣做那樣,其實是不可能的。以神的概念來說,神做什麼都可以,而且他一早已知道將會做什麼和結果如何。從歷史和人類自己的經驗來看,神所做的大都不是好事。 結論是三無概念並不是正確的觀念。一個隨機的世界更是真實。如果還要和神拉上關係,他是會有能力包含一切事物會發生的所有機會。即是他位於非常高的維度,可以同時穿越時空和無數的平行宇宙。對他來說,骰子同時出現一至六點,而人的生與死同時存在,我們亦同時生活在天堂與地獄裡。

Monsieur Lazhar

我的插班老師 Monsieur Lazhar 是一套加拿大電影。加拿大是一個國家,但因語言而嚴重分裂為英法區,程度達致要舉行公投讓東部法語區獨立。這一套以 Montreal 為背景的電影是法語對白。 這電影在加拿大得到很多個奬項;現又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來頭不小。它是由加拿大劇作家 Evelyne de la Cheneliere 的著名劇本改編。 故事其實很簡單。有一個小學老師在課室上吊自殺,學校匆匆請了一個來歷不明的代課老師,原來是來自亞爾及尼亞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劇情圍繞著學生的困擾和老師的困擾,尋找解決的方法。到最後學生的心結可以解開,但老師身份被揭穿而要離開。 劇情的進行很緩慢,只是敘事又沒有很多笑位。不似寒戰和占士邦每分鐘都要刺激你的神經。導演描寫心情很細緻。成年人演員可以表現演技,但小學生的真情流露就需要導演功力。 電影仔細描寫校園生活,但隱喻現代教育面對的問題。家長的過份保護和干預,對學生並無益處。面對心理危機更是手足無措。電影更帶出難民問題。北非亞爾及利亞以前是法國殖民地,現時都用法語。政局動蕩產生的難民會以加拿大法語區為目的地。影片講述的是當地難民情況,但世界各地的難民都面對同一待遇。所以這套電影在各西方國家都引起共鳴。 如果你想追求刺激,這套電影並不適合你。如果你想要複雜的劇情,這套電影亦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想有題裁思考一下世界的現實,這套電影可以給你一個機會。

耶穌哭了

耶穌哭了。這真是大件事。事源在印度孟買,一間天主教堂 Church of Our Lady of Velan Kanni。這裡有一個耶穌像;有人發覺耶穌面上有水滴下,好像耶穌在流淚。人們都說這是一個神蹟,有人收集這些水當是聖水來分派。這間教堂變成聖地,不斷有人前來朝聖。 印度是一個很宗教的地方。幾千年前已受波斯的宗教影響,後又發展成為婆羅門教。約二千五百年前,佛教和耆那教興起,維持了幾百年然後再有印度教加入。約一千年前伊斯蘭教傳入,亦佔一重要地位。到了英國殖民地時代,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對峙而結果令國家分裂。基督教由英國人帶來,天主教亦隨著貿易進入印度。所以印度人的迷信已有很久遠的傳統。 滴水變流淚,聽起來都令人懷疑,除非是極度迷信。真相是由一位印度人 Sanal Edamaruku 揭開。他查明滴水是來自牆內的污水管漏水,並不是神蹟;而信眾竟然飲用這些聖水,對公眾衛生有極大影響。 事件到此才真正展開。Sanal 因為揭露神蹟真相而被印度政府起訴,有可能被監禁三年。他又收到死亡恐嚇,結果要逃到芬蘭。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 對此事作出報導,你可以看看詳情。 印度政府這樣做是有根有據的。印度有褻聖法 Blasphemy Law,是在十九世紀由殖民地政府建立,對褻瀆宗教作出處罰。Sanal 現時遊說歐洲政府向印度施壓,要求停止檢控和修改法例。褻聖法和印度憲法有衝突,因它侵犯了言論自由,又使很多無辜的人因小事受重罰,就算在 Facebook 對宗教留言不當都會被捕。Sanal 在愛爾蘭都柏林接受訪問,當地反應很強烈。愛爾蘭是天主教國家,亦有類似的褻聖法。因為印度事件,人民正呼籲政府廢除此法例。正如編輯所說,”We shouldn’t be so smug in Ireland.”

嬰兒實驗室 Baby Lab

我是誰?我天生是好人還是壞人?這個問題在哲學界、宗教界、科學界和心理學界已辯論了很久。性本善或性本惡論各執一詞。最新理論是人的天性是多方面的,有善亦有惡,視乎對人類進化是否有利。 最切實的研究是問問初生嬰兒,看看他們對善惡的傾向。但初生嬰兒是白紙一張。哲學家盧梭 Rousseau 曾說過嬰兒是絕對白痴 perfect idiot,什麼都不知道。但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發展新研究方法,探討嬰兒的潛在意向。他們在大學設立了嬰兒實驗室 Baby Lab,嘗試找出道德的起源。 CBS 的六十分鐘時事特輯對 Baby Lab 造了一個專訪,介紹研究成果。你可以在CBS News 網頁看看這個電視節目和評論。研究的方法是讓三至六個月大的嬰兒看一些玩偶表演,然後讓他們選擇其中一個玩偶。嬰兒們雖然仍未能伸手取玩偶,但研究員會從他們的眼神,決定他們多望那一個玩偶,然後引申他們對那一種玩偶的行為有好感。 兩個玩偶爭奪玩具;紅色人搶走綠色人的玩具;嬰兒們望著綠色人的次數在統計上較多,研究說嬰兒已會分善惡,對弱者有愛心,所以性本善。不過我覺得嬰兒可能認為弱者好欺負,他們都想分一杯羹。 另一個實驗是再加一個黃色玩偶,對紅色人作出懲罰。嬰兒們望著黃色人的次數在統計上較多,研究說嬰兒已有仇恨感,對黃色人懲罰他人的行為有好感,所以性本惡。但黃色人是最後出現,嬰兒對他的注意自然較深。 研究結論是嬰兒在出生時對道德已有概念,不過善和惡的傾向都同時存在。我覺得這個研究有點兒戲;不是指和兒童嬉戲而是基本方法設定有問題。如果嬰兒是 perfect idiot,他們的反應都是沒有真正認知。這就等於問 Paul the octopus 去預測世界杯賽果。雖然有人煞有介事說很準確,但其實只是一廂情願。

讓婦女做主教

梵二與修女事件原來並非事出無因。雖然梵二決議精神在天主教內未能貫徹,但婦女出任神職的權利和自由在其他基督教內已相當普遍。天主教古板又固執人所皆知,但其反對婦女任神職的過時立場其實存在己久。有關梵二與修女的報導是源於近期英國聖公會準備表決讓女性可被任命為主教,引起全球注視。 最新消息是這個議案被否決。BBC今天早上率先報導。 新聞上網不到二十四小時,已有二千個留言,一面倒譴責這個令人失望的決定。除了其他已有女性教士的教會外,連英國國教聖公會的現任和前任大主教都表示失望。他們說投了贊成票,但仍不敵反對的票數。最諷刺的是英國的天主教團體亦走出來說表示失望,還希望聖公會再接再厲,不要放棄。其實這正是天大好機會讓天主教表態改變一向歧視女性的傳統,讓人看到她可以比聖公會更開明。不過以經驗來說,這是很難發生的。 報導亦解釋聖公會處理決議的方式,比獨裁的天主教民主得多。這些重要決議在聖公會總議會 General Synod 進行,行三院制 Tricameral。三院為主教院 House of Bishops,教士院 House of Clergy 和信徒院 House of Laity。除了主教是當然任命,教士代表由教區和大學選出,而信徒代表由地方信徒選出。決議要在三院都取得超過三分之二贊成票才獲通過。你是否覺得這個制度熟口熟面。它就是香港特區立法會模式,有功能議席和直選議席,但要分組點票,還要三分之二贊成票才可通過,讓少數可以主宰多數。今次投票結果正是如此,決議在主教院和教士院都通過了,但在信徒院以六票之差不達到三分之二。 既然民意大多數支持讓女性可做主教,那爭論點在那裡呢?原來有些支持者心底內仍有歧視心態。爭論點在其中一項條款,要規定女性主教仍要受一男性主教規管,稱為備主教 Stand-in Bishop。在這一點未解決前,少數的反對者就以保持教內和諧為理由否決了議案。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宗教故事。但就算你不信教,亦會知道最後的晚餐事件,因為有一幅世界聞名的藝術品最後的晚餐,是達文西的一幅壁畫。很多人都認識這一幅畫,其圖像亦被廣泛使用,但不是有很多人真正看過它。真蹟在米蘭,是在恩寵聖母修道院 Convent of Santa Maria della Grazie 的一個廳堂的牆上,有大約兩層樓高;當然不能拿來巡迴展出。修道院規模不大,亦不位於遊客常到之處。因為要保護古老殘破的牆面,室內環境受嚴格管制,參觀的人數極受限制。如果你到米蘭時想去參觀,就要有心理準備。我上次去足足搞了一個上午。 我看過多篇藝評,對達文西的藝術修為推崇備致,但對這一個作品很有意見。首先是認為它很虛偽造作,因為吃晚餐時是不會一字排開在餐桌一面;這個排列似是為達文西擺設,或是達文西為了畫像犧牲了現實。另一個意見是達文西刻意畫了瑪莉抹大拉 Mary Magdalene,在耶穌左旁。這個說法曾在小說達文西密碼 Da Vinci Code 內被充分發揮,被教會大力反撀。為何教會對虛幻小說有這樣大的反應?因為這個消息在二千年前已流傳。雖被教會壓制,但卻在地下傳承。現時大家都公認有其人,亦是耶穌親近信徒,在耶穌死時在其旁。教會不肯接受的是她是耶穌妻子,而在五世紀時寫下的瑪莉福音 Gospel of Mary 亦不被教會承認。 為何忽然又講最後的晚餐?原因是在聖彼得堡時參觀了聖艾素大教堂 St Issac Cathedral。牆壁高處亦有一幅最後的晚餐,是一幅馬賽克拼石畫,要用遠鏡才拍攝到。這一幅畫較寫實,宗徒們圍坐在桌子旁。Mary Magdalene 竟然又再出現,今次是倚在耶穌身旁。你可以看看我拍的照片,是否有美女一個靠在耶穌旁。教會對所有最後的晚餐畫像的說法是他其實是彼得。我問神父為何他有女士髮型?解釋是當時人人都留長髮;但看其他宗徒的長髮明顯是不同。為何他面容是女性,人人都有鬍子唯獨是他沒有?解釋是彼得年輕,是孩子面;但彼得是漁夫,日曬雨淋何來皮膚會好。為何他會靠在耶穌身旁?解釋是彼得是大弟子,得耶穌信任。真是死都拗番生。 教會聲稱耶穌在世其實是凡人一個。既然如此,為何要將耶穌聖母都非人化。耶穌有三十多歲,以當時民風,應當是已經結婚生子。雖然教會要消滅所有她認為不合適的文獻和證據,但這個懷疑一直存在民間。達文西和其他藝術家都要暗示出來。還有陰謀論說有秘密組織潛在民間和教會內等候時機。

梵二與修女

梵二 Vatican II 是最近一次的基督教大公會議 Ecumenical Council,是世界性主教會議,以表決重要教務和教理。千多年來,已舉行過廿十一次,早期就是它將聖經改到適合神權統治之用。由9世紀第八次會議開始,因東西基督教決裂,變成只是天主教的會議。自16世紀以來,其目的主要是應付基督教帶來的宗教改革。第二十次在19世紀首度在羅馬梵蒂岡舉行,被稱為梵蒂岡第一次會議,或是梵一。梵二要等到20世紀60世代才舉行。 梵二是天主教大事,帶來不少改變。在我求學時期,梵二尚未有定論,仍很神秘,要在多年後其決議才被宣傳,其重要性說成是和聖經一樣。梵二的決議是想將天主教帶入現代世界,彌撒可以用當地語言舉行而非限於拉丁文,非教士可以做教會職位,教會可以和其他宗教接觸。但我得到的資訊卻是反面的。初次接觸是一些天主教團體的文獻,是由一些很傳統和非常虔誠的天主教會提倡。他們極力反對梵二決議,說彌撒被改至不符合其目的,與異教接觸是違反信仰原則;最嚴厲的說天主教被改為一新宗教;還有陰謀論說天主教已被滲透。另一個發展是大家極度歡迎梵二,認為是教會大改革,很多教士雄心萬丈,要將傳道現代化;但換來的卻是梵蒂岡的鎮壓。 為什麼梵二忽然又引起大眾注意呢?起因是 National Public Radio 最近發表了一篇報導,採訪了一群修女和梵蒂岡鬥爭的事件。你有興趣知道詳情可以到其網站讀一讀。 這一些修女出生於梵二年代,對梵二很雀躍。以前修女們多是隱居於修院,日常只是誦經,和外界隔絕。因為梵二,她們覺得被解放;有機會駕車,管理帳目,離開修院搬到接近平民的地區居住,又改穿便服,不用一定要穿長袍。很多修女會出外照顧貧苦和傷殘老人,還有一些為囚犯和死囚服務。修女們開始為社會公義團體工作,又在電台和各種媒體協助爭取平等權利。 因為獲得各種自由,修女們希望教會繼續向現代社會看齊,尤其是一些已在基督教進行的改革。她們積極爭取女性擔任神職,和神職人員婚姻的權利。但梵蒂岡的改革意願非常有限,還有一些權威認為改革已過份,需要回復到梵二以前的情況。有超過十年的時間情況在僵著。教會希望傳統與現代化的衝突可以自然解決。1978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上場。他的看法是梵二決議雖然正確,但在詮釋方面有偏差,他的想法偏重於傳統一派。 情況在1979年變得表面化。教宗官式訪問美國,在一次教宗發言後,一個修女起立提問,說教會要完成使命,必須讓女性參與所有傳教工作。席間有四十位修女,一齊起立以表示支持。教宗當時未有回應。之後幾十年情況膠著,毫無進展。這些修女已用了一輩子的時間和梵蒂岡抗爭,但她們爭取的參與傳教的行動,卻被定性為極端女權運動,在教條方面有問題。 記者除了訪問這些修女之外,亦探討一些較近期的修院。一些沒有受到梵二熱潮影響的修女想法較為接近梵蒂岡的傳統立場。她們被灌輸的想法是進入修院是已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和在世俗社會做教師社工不同,修心誦經才是修道者應做的事。 雖然軟硬兼施,但修女們覺得梵二的改革開放已存在於她們的基因內。梵蒂岡內有些力量希望將紀律和傳統回復到梵二之前;但世界已比以前開放,各種宗教歧視女性的教條都受到極大衝擊,最近的巴基斯坦少女Malala因為提倡女性要受教育而遭宗教份子槍擊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3R禁忌

外國人喜歡在酒吧吹水,可以和陌生人天南地北,無所不談,但曾有不明文規定,有3R禁忌不可談。3R就是 race、religion、revolution。 戰爭是社會上一個重要事件,軍事組織使人集中成為很多緊密群體。世界大戰曾驅使一些極端思想的人走在一起,令各種歧視惡化,種族衝突和宗教衝突都因此變得更嚴重。和陌生人閒談最好避免種族議題和宗教議題,因為太敏感和太有差異,很容易就產生爭執。革命議題更是危險重重;百多年前各國都搞革命運動,統治者極力鎮壓,這個議題更不能亂說,因為很容易惹禍上身。 但二次大戰後的近幾十年來這些禁忌漸漸被打破。種族平等和宗教自由抬頭,大眾的公民意識提高了。在種族問題上大家都很包容,只有很少數的極端份子會有明顯的歧視言論。宗教層面都是一樣。有信仰的人都不堅持自己的信仰,可以和異教者共處。民主國家的抬頭使革命言論沒有那麼惹火,不用再視之為禁忌。 現時在很多公開場合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從容地談論各種問題。但我面對神長們時仍避開提及宗教醜聞,只因尊重他們以免引起尷尬。在其他場合,討論宗教問題很常見。資訊流通,各種不同觀點都容易聽到。現時互聯網上有不少資訊,解釋宗教所使用的理論和技倆、科學的最新發展、邏輯推理和哲學的各種觀念;人類可以有充足的資料,作出最合理的選擇。 雖然面對很多令人清醒的訊息,但要從宗教走出來並不容易。我不時都會和別人提及宗教。撇除了無神論者和反宗教人士,其他的各種應對可以歸納為幾類。最多數是不置可否類,多數來自宗教家庭,自出世以來已被洗腦,別無選擇。但其中有一大半以上只是以宗教為習俗,並不沉迷。他們的宗教活動不頻密,主要是出世、結婚、死亡。出世領洗時尚未有意識,死亡時已沒有意識。結婚時的禮儀算是最宗教的了。有一些朋友乾脆對神長說自己是CEO,即是在 Chrismas and Easter only 才去教堂。我一年都有數次在旅遊時刻意去教堂,欣賞建築和藝術,是人類的才華。這一類人對於宗教的討論,有事不關己的態度;一切歷史事件都說已是過去,一切當代事件都說是例外。對宗教受到批評,他們亦不辯護。 另一類是一個極端,對宗教忠誠,非常投入,可以隨時提出辯護理據,當然只是引用經文。有少部份還可以引用自身個案;例如大病好了,好運來了,浪子回頭了等等。他們很強調信仰。遇上不合邏輯,沒有合理解釋的事,他們會強迫自己相信,稱之為信德。馬克吐溫有一名句:Faith is believing what you know ain’t so。如果是事實,大家都信了,有何德行。但如果知道不是事實,但都可以因宗教理由相信了,才算是道行高超。你可能覺得這種邏輯有點奇怪;但當學校課程自小學以來都是這樣說,要抗拒就有點困難。他們之中亦有一部份可以汲取宗教的優點,自己感覺到被引導去行善,愛別人,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這是較被動的想法,但對弱勢社群都算是有好處。 第三類在中間,本來為數不多,但近幾十年來急速擴大,又因資訊流通而連結起來。他們因種種原因已被洗腦,再置身於一個宗教的環境,被家庭、朋友、權威圍繞,規矩地重複著宗教儀式。但同時他們亦接觸到現代理性的現實,和宗教信仰有矛盾。宗教的愚人說法是他們已被魔鬼誘惑,其實是在清醒的邊緣。在幾百年前,這些人沒有出路,只有懷著疑問渡過一生。但今天資訊網絡發達,使他們不再孤獨。現時全世界有大量的團體協助他們走出困惑,香港亦有不少團體和網站專注這個議題。有需要可以看一看這個辦得較好的 全球性網站,在美國發起。 William Cohen是克林頓時代的美國國防部長。他寫了一本書叫做 3R, 不過是race、religion、romance,以自身經歷描述種族宗教禁忌,和他與太太一起打破這些禁忌的浪漫史。

Intouchables 閃亮人生

Intouchables 是近期忽然走紅的電影。法國原裝電影一向在香港不太受歡迎,這部電影開始時亦不受人注意。但電影拍得好,只靠口碑就足以令它在短期內被熱捧,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劇情相當簡單,講一個全身癱瘓的富人和他的私人看護的關係。香港譯名叫做閃亮人生,我覺得不甚貼切,他們苦中作樂,可以暫時忘記痛苦,但說不上閃亮。台灣譯名叫逆轉人生,較好但亦不很正確。他們互相影響,但不至於將人生逆轉了,只是觸動了對方的心靈。 劇本談不上有什麼情節,只是將他們的接觸互動編輯起來。故事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當中應有很多情節被戲劇化了。但細節寫得有幽默感而對白又生動。兩位主角對角色的演譯十分出色。他們的對手戲就是劇本的主線。 故事的主概念是兩個極端的衝擊和互相影響:富人和窮人、白人和黑人、主人和僕人、殘廢的人和健康的人。他們好像活在兩個世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階級不同。編劇沒有放過其中任何一個會引起衝突的機會。每一個場景都要描寫殘廢的人和健康的人怎樣看世界,他們對文學的不同認知,對音樂的喜好,藝術的角度,感情的理念。先指出他們之間的分歧,然後描寫他們怎樣去解決。劇情輕鬆幽默,但底下卻有明顯的哀傷和痛苦,其結果是造就了一套感性又動人的戲劇。 故事發生在巴黎,兩個主角的背景反映了巴黎的兩個世界。一個是歐洲傳統文化的巴黎,另一個是非洲移民聚居的巴黎。遊客到巴黎都會欣賞路易十四及之後的皇室建設,又會看看法國大革命的熱點。但我去巴黎蒙馬特區時下山行了相反方向,走進了Clichy區。在那裡居住的全是黑人移民,生活環境較差,和遊客所見的全不一樣。影片中兩個主角居住的地方有很大的差別,是為巴黎實況。 影片在巴黎拍攝,有很多很熟悉的實景。看護帶主人出遊,汽車經過塞納河畔的馬路和隧道。這一段景色優美的道路很著名,當然還有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的行車隧道。看護推著輪椅在塞納河畔漫步,少不免要經過亞歷山大三世橋 Pont Alexandre III、藝術橋 Pont des Arts 和新橋 Pont Neuf。去過巴黎的朋友看著會有很多回憶。

書法落款

同事們不時都不吝為大家提供有趣資訊,很多都是有用的講座如書籍介紹、藝術演出等等。我有時會出席這一類活動,有機會和有衝動時亦會和大家分享。雖然亦是賣廣告,但我一定是親身出席做白老鼠,絕不會放大家飛機。不過至於是否受感動,就要看機緣巧合。雖然藝術不能被批評好壞,但個人主觀喜好絕對自由。如果說喜歡一切藝術,當是不懂扮懂居多。 Stephen兄早前介紹一批藝術講座。我有空去聽了禤紹燦先生講書法題款用印。短短的兩小時,資料如海嘯而來,盡量吸收都遺漏不少。近日在網上遇上吳清華講書法落款,正是禤紹燦所講過的題目。所以就要匆匆記錄下來。 書法作品大多有題款,分上款和下款。上款多是尊稱送贈的對象和目的;而下款除簽名外,主要描述書寫時的時間和情景。落款的傳統很講究,功力不夠可能連落款都看不明白。 書法作品中,落款大都會記載書寫時間。雖然有些現代前衛派不落書寫時間,而近代書法家紀年亦有採用公元紀年方式,但大部份書法家還是使用傳統干支紀年。傳統書法比較講究紀時方法,在落款中佔極重要地位,而干支紀年是從古至今一直沿用的一種紀年方式。 傳統書法家採用的干支紀年方式,以天干地支相組合。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稱十干。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支。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可依序排列成六十組,從甲子至癸亥代表六十年,一般稱為六十花甲子。 而在年月之前,也有加上歲在、歲次等。 季節與月份以農曆為主。每一季中的三個月,可依孟、仲、季相次。如秋季;七月稱孟秋、八月稱仲秋、九月稱季秋,其他三季亦同。 每季的第一個月也可以依初、早、首、始、新、上、肇、開等,如:初冬、早冬、首冬、始冬、開冬、新冬、上冬等等; 第二個月可依中、正、 半等,如:春半、春中、正冬等; 第三個月可依晚、末、暮等,如:晚春、末秋、暮冬等等;每季的末月又稱杪月,三月稱杪春、六月稱杪夏、九月稱杪秋、十二月稱杪冬。 月和日的雅稱都有來歷。一般而言,依淵源可分幾類:上古典籍、農曆節氣、民俗節日、文學典故、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等。 以下是月日代稱之整理: 一月:孟春、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歲始、肇春、初陽。 二月:仲春、卯月、如月、夾鐘、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三月: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餘春。 四月:孟夏、巳月、余月、中呂、初夏、麥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蕤賓、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種。 六月:季夏、未月、且月、林鐘、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七月:孟秋、申月、相月、夷則、瓜月、初秋、桐秋、桐月、蘭月、肇秋。 八月:仲秋、酉月、壯月、南呂、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九月:季秋、戍月、玄月、無射、菊月、暮秋、涼秋、杪商、秋末、殘秋。 十月:孟冬、亥月、陽月、應鐘、初冬、早冬、首冬、始冬、開冬、新冬。 十一月:仲冬、子月、辜月、黃鐘、霜月、寒月、葭月、正冬、暢月。 十二月:季冬、丑月、涂月、大呂、臘月、暮冬、梅月、暮歲、歲杪。 每月一日至十日:上旬、上浣、上瀚、上澣 每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中旬、中浣、中瀚、中澣 每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下旬、下浣、下瀚、下澣 每月初一:朔、旦、額 每月十五日:望 每月最末一日:晦 其他:元旦、元宵(元月十五日)、端午、中元(七月十五日)、中秋、清明、冬至、七夕、重陽、除夕等等。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例:「歲在壬午年花月中旬吳延陵書於靜心雅築」 落款題款常用語有下列各種: 上款:雅正、雅屬、教正、清賞、博鑒、正之、賜正、清品、惠存、清玩等等。 下款:敬書、臨、題、書、節臨、學書、試筆、撰題、拙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