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Category Archives: Science

為何吃素

吃素的風氣在香港並不算十分流行。但在你身邊眾多的朋友當中,總會有一两個聲稱吃素。吃素的人並不只是多吃蔬菜少吃肉,而是什麽肉類都不吃。這並不是什麽秘密;因為大家一起吃飯時,總要作出少少安排,又免不了問問原因和有什麽益處。 最直接的又令人無話可說的是個人喜好,只是不喜歡肉類的味道。這可以算是偏食,但人有自由選擇食物,他人只有尊重。 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喜好源自潛意識,可能在年少時受到影響而不自知。 宗教信仰是一個影響飲食習慣的重要因素。很多教條規定信徒不可吃某些食物,原因可能只是傳統或只因經書的某一句;而教徒亦不問根由照做。但有些宗教禁止吃肉,卻多是有宗教理論基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可殺生。生命寶貴,人類不應屠殺其他生命作為食物。尊重其他生命是很可敬的想法。但可惜吃素的人只認為動物有生命,而植物沒有。這當然是一個錯誤的理解。植物的進化歷史久遠得多, 其實是動物的祖先。但不殺生何來有食物?有些宗教追尋人類最原始的覓食方法,只食動物自然死亡後的屍體、被棄置的蛋和落下的果實,務求不會因覓食而奪去動物植物的生命。現時人類數目眾多,要靠這樣的食物供應並不足夠。只欺負我們不明白它的感官反應的植物可算是吃素的一種安 慰。 另一個和不殺生相似的是人道理由。屠殺動物作為食物是對動物不人道,其間免不了痛苦和虐待。動物受到這樣對待時的反應和人類相似;它們會掙扎、唬叫、流血,令人感到不安。我曾聽說過有人看鬥牛,見到牛被鬥死後即被支解,之後就吃素。亦有人在市場看過禽畜被生劏,或看過工業農場畜牧的情況就不再吃肉。他們因此吃素,只是不理解植物所受的迫害。很多植物被用作食物,是要將整株植物的生命毀滅。我看過一篇有關稻米種植的報導可供參考。稻米本是多年生植物;為要得到最高產量,農夫會在稻米第一年準備結子的時候將稻田的水放乾。 稻米可以感覺到危機,感覺恐懼,會於短時間內將所有精力用於產生更多種子,然後死亡。報導說這是高效率種植方法,不過稻米的感受沒有人理會。吃素的人如因此覺得不安,就不如以後不吃飯。 近代流行的議題是環保。有人聲稱因環保而吃素。這是自稱最神聖的理由,因為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為後代,為世 界,為天下。起因是畜牧所需資源較多,又容易污染環境。這些理論近幾十年才出現,因為世界人口急速澎漲,食物供應預測將會供不應求。畜牧所需的飼料,其實可用作人類食物;而畜牧帶來的廢物,至今仍無法完全處理。如果人類全部吃素,食物不足問題就解決了。肉食自古以來都很珍貴,因為供應不足,一般人家都要大時大節才吃肉 。只有家境較好的才經常有肉吃。這個現象隨著城鄉關係發展而改變。城市的發展,使人口財富集中於城市。鄉郊成為城市的食物供應者。居住於城市的人,可以享受大量供應的肉食,飲食習慣因而改變。這個趨勢在可見的將來只會越來越嚴重。鄉間的人仍會不斷移居到城市,而城市的規模會變大,數目會更多。肉食需求會增加,價格會上升。在這個情況下要大家放棄吃肉,不再畜牧,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發生大災難。 其實吃素最常見的理由是健康。坊間流傳不少例子,說吃素之後健康明顯改善。但醫學界就認為吃素不是健康的保證,均衡飲食更重要。我覺得在香港這個繁榮的城市,飲食種類極為豐富。很多人都不自覺地吃得太多,又吃了很多添加劑。如果實行吃素,起碼可以避過很多不健康的食物。吃素的人很多都信心十足,認為素食可以供應身體一切所需。最重要的蛋白質都可以於豆類食物中吸收。醫學界指出素食有三大缺點需要注意。第一是蛋白質質量差。植物中只有豆類含蛋白質,但進食豆類過量其異黃酮可引發癌症。第二是維生素不全面,尤其是容易缺乏維生素D和B12。第三是缺乏鐵、鋅和鈣。這些缺點需要用補充劑來補救。 素食明顯的益處,是減除了吃太多肉的害處。但有吃素者迷信其有神奇功效,能醫百病,又因此而忽略了身體全面所需的營養。營養師的建議是,就算不吃肉,也要補充雞蛋和牛奶等 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均衡營養才能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對脂肪停戰

我早前寫了一篇博文,描述糖其實是引致肥胖的元凶。其中有一個結論,就是一卡路里的糖可能比一卡路里的脂肪更能今人致肥。很多人都接受食太多糖不好,但對脂肪仍有介心。 其實人類的本性是非常渴求脂肪的。幾百萬年前,類人猿的生活範圍由樹上落到地面,食物加入了動物蛋白質和脂肪。這個變化使腦部組織加速發展,智力大大增強。有一些重要的氨基酸只能由動物蛋白質獲取,而一些維生素需溶解在油質才能被吸收。自此肉食成為人類重要食糧。但肉食來源要靠狩獵和畜牧,供應不多。直至二百年前,普通人家吃一餐豐富的肉是一件大事。近代人肉食充足,要歸功於現代工業化畜牧技術。 約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醫學界發現很多心臟病的起因是血管被膽固醇阻塞,而膽固醇由脂肪組成。雖然大部份膽固醇是由肝臟自然產生,但醫學界仍建議市民少食脂肪。 時代雜誌6月號有一篇報導,請大家對脂肪停戰。這個戰線由美國開始,醫藥界大力推廣降膽固醇藥物和宣傳脂肪和膽固醇的關係。市面隨即推出脫脂和低脂食物。在1977年,美國參議院一個委員會發表報告 – 美國人的飲食目標,建議大家少吃肉和脂肪,多吃碳水化合物。這個智慧在1980年被制度化;美國農業部發出飲食指引,其中一條就是要盡量避開膽固醇和脂肪。其間有很多研究報告和理論得出不同的結論。但主流藥廠支持脂肪有害論,而一整代的醫生亦已是這樣被教導。 現時市面供應的包裝食物,有超過三分之一聲明是低脂;很多肉類都先被除去脂肪。據統計,近年美國人已減低進食脂肪,但患上心臟病的比例卻上升了。要找出原因,舊理論有檢討的必要。 較深入的研究說膽固醇有两類 – 低密度LDL和高密度HDL,而脂肪因含較多的飽和脂肪酸,會增加有害的LDL膽固醇。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脂肪使两種膽固醇都增加,對血管的害處抵消了。吃多了低脂食物對健康反而有害,起源是在其代替品。脂肪會使食物有特别風味和質感。減低了脂肪,食物製造商要加入代替品如大量的糖、澱粉質、人造牛油和調味劑等等。人造牛油因含反式脂肪已被證實對身體有害,而其他的代替品都使人不自覺地食用了過量的碳水化合物。 文中亦有解釋身體消化使用碳水化合物的過程,和當食用過量時所引起的不良連鎖反應。這和我在之前的博文記錄的一樣。 要解決致肥而損害健康的問題,第一點要做的是要對脂肪停戰。因為只迷信脂肪有害,很多人極力追求低脂食品或迴避肉食脂肪,但對低脂食物極放心而不加防範和節制。其結果反而是使身體內分泌機能混亂,致肥又引起各種疾病。對脂肪的恐懼應要解除。很多人因此而處處防範而引致飲食種類不平衡。文章的健康飲食建議是要適量和新鲜。任何食物過量都有害,而新鮮的蔬菜和肉食脂肪都是人體所需。 請看看時代雜誌所做的短片,簡介文章的内容。

Natural Ponzi

The Ponzi scheme is a fraudulent financial scheme meant to cheat money.  Such practice occurred since the 19th century when commerce and investment were blooming in the Victorian era.  It was made famous by Carlo Ponzi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o created many fake financial schemes.  When the schemes crashed, many families were ruined […]

有機食物不可治食物敏感

有物食物出發點很好,提醒大家要注意濫用農藥的害處。但近年已漸變質。一是變成宗教式的迷信,以為有機食物無所不能。二是變成上流社會的玩意,價錢比別的食物貴幾倍,窮苦人家可以免問。三是商家掌握了心理,有機變成廣告口號,質素成疑但貴價照舊。 有機食物的好處限於沒有農藥。其他的性質和普通食物一樣。但常聽到的宣傳卻是好處無限。下面的報導就是有機食物假借一些個案誤導大眾。有機資源中心可能是一番好意,宣傳一下有機食物可治食物敏感,但醫學根據全無。幸好有專家現身作證,打破謬誤。其實只需要有普通常識,都會知道食物敏感存在已久,早於農藥被使用前已有不少病症。 ********** 踢爆有機食物謬誤 冇證據治食物敏感 今年五歲的顏子康,自出生以來受濕疹困擾,久醫不癒。顏太曾向中西醫求診,甚至嘗試各種偏方,例如以金銀花煲水洗澡,但仍無效。後來得知兒子患有食物敏感症,顏太聽從兒科醫生的吩咐,戒吃雞蛋﹑小麥及牛奶這些致敏食物,並進食有機食物,兩至三星期後,子康的皮膚便已好轉。 上月尾,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舉行了一個記者會,還邀請顏太出席,分享有機食物如何舒緩孩子食物敏感。該中心發表的調查指,在孩子患食物敏感的受訪家庭中,近46%的家長認為吃有機食物可改善情況。然而,食物敏感的真正成因,是某些蛋白質刺激身體免疫系統,釋放敏感信號物質,例如組織胺會導致皮膚出紅疹,又癢又腫。而許多有機食品,例如有機雞蛋,其實一樣有致敏蛋白質,即同樣會令人敏感。 那麼上述調查是否有誤導成份?香港有機資料中心的總監黃煥忠對此否認,並有以下解釋:「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吃有機食物,可以減少致敏原,因為沒有農藥及化肥。」他又補充說,調查只是家長自己的看法,並非科學實證。 不過,記者訪問了香港過敏協會主席何學工醫生,他顯然不同意黃煥忠這種說法。何氏指出,食物所含的農藥對人體造成不良反應,只能算是中毒,而非食物敏感。他又指,有研究比較過進食有機菜與一般蔬菜的老鼠,結果在免疫學分析上,兩者的健康並無顯著分別;換言之,現時仍未有醫學證據,證明有機食物可改善人類的敏感機理,而作為醫生的他,亦表示不會推薦有機食物治療食物敏感。 **********

一個世紀反式脂肪的生與死

美國科學人雜誌三月號報導,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於去年十一月宣佈氫化植物油不能被視為安全產品。這個決定會使美國企業不再生產氫化植物油,從而停止反式脂肪 的供應。 反式脂肪 Trans-fat 是脂肪酸的一種,但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脂肪酸有飽和與不飽和兩種,牛油豬油含飽和脂肪酸較多,而植物油含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在1901年,德國化學家 Wilheim Normann 發明了氫化方法,將植物油中部份不飽和脂肪酸轉為飽和脂肪,使之有牛油的特性,可以用作人造牛油。但氫化過程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存在於產品內。 反式脂肪隨著氫化植物油在二十世紀誕生。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食物工業界就已經明白氫化植物油的經濟效益,可將廉價的植物油加工變成人造牛油, 以代替供應較少又較昂貴的牛油。牛油在食品製造過程中責任重大,現在有了廉價代替品,大量的食品如糕點、餅乾、麵包,都轉用人造牛油。在 1912 年,Wilheim Normann 因氫化植物油而獲得諾貝爾獎。 因人造牛油的普及,反式脂肪就廣泛存在於各種食品之內。初期大家對反式脂肪在健康方面的影響都沒有認識。食品界的反應是食物製造用少了牛油, 價廉又物美,要大力推廣。而醫學界亦覺得進食了較少的動物脂肪對心血管健康應有幫助。但在七八十年代,問題開始浮現。隨著人造牛油的廣泛使 用,心血管疾病的數字卻急速上升。在八十年代,科學家對人造牛油的進食做追蹤研究,竟然發現經常進食人造牛油的人士其心血管發病率比其他人要 高出百分之五 十。 同期醫學界亦對反式脂肪的新陳代謝機制作出研究。他們發現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都會增加人體內的低密度膽固醇。但反式脂肪還會減低高密度膽固 醇,對人體的害處更大。 基於各項研究的結果,在2003年,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規定食品標籤需要註明反式脂肪的含量。這一個規定亦引起社會上的警惕。有民間團體發起禁 用反式脂肪運動,而很多食品工業亦自動減少使用人造牛油。市面上含反式脂肪的食品減少了百分之七十五。但根據統計推算,餘下的百分之二十五仍 可引致每年七千宗心血管死亡個案。 2013年的新規定,會使生產商停止製造氫化植物油。理論上反式脂肪就可在食品之中絕跡。從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反式脂肪進入食品工業有一個世 紀。 期間受害的人數不斷上升。幸得科學界和醫學界的努力,經過一個世紀,才可將這個錯誤糾正。 不過大家不要高興得太早。雖然美國已實行禁用氫化植物油,但其他國家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跟隨,其間又會有既得利益的食品工業界提出反對。之後 亦難保有人使用黑市的廉價氫化植物油。在香港,反式脂肪含量需要註明在食品標籤上。請大家小心選擇。

Renewable energy

Renewable energy has been a buzz word for several decades.  In the 1970s, there was a prediction that by 2000, 33% of America’s energy would be provided by small, decentralized renewable sources.  In 2008, Al Gore claimed that the country’s entire electricity supply would be re-powered within a decade.  In 2009, science journal published a […]

北歐人捕鯨

我在2009年因為國家地理雜誌的一篇報導而為鯨魚業上網找了一些資料,寫了一篇簡單的博文。 大家普遍在新聞報導中多是看到非法捕鯨的消息,而日本捕鯨更是經常被針對。不過捕鯨在北歐卻是正常活動。今年去北歐旅行,是很好的機會看看實際情況。 環保組織和愛護動物人士反對捕鯨和食鯨魚肉,主要可歸納為三個理由:一是捕鯨是殺生;二是捕鯨行為很殘忍;三是鯨魚是瀕危物種。雖知人類需要吞食生物維生,吃任何東西都是殺生,包括所有動物和植物。要殺一種食用卻不讓他人殺另一種是偽善。最徹底的辦法是什麼都不殺,只吃已自然死亡的動物和落下的果實,正如早期人類只是搜集者。有三千年歷史的耆那教Jainism的教義已是如此。但平常人不能不殺生食用,唯有尊重被食的動物植物。最要不得的反而是虐待寵物動物和植物。第二點是基於老人與海和無比敵的古老描述,以為人獸尚要搏鬥整天。現代捕鯨已用火藥魚槍, 捕捉之後用機械臂吊上船處理,效率和其他屠宰一樣;不過殺戮就一定殘忍,不要誤信世上有仁善的殺戮。第三是假借瀕危物種公約無限上綱。有多種鯨魚品種並不是受保護品種,特別是 Minke Whale和Fin Whale,因數目眾多,被列為least concern species。 今次探訪的三個國家:挪威、法羅群島和冰島,都有食鯨魚的傳統,而且理由亦大致相同。她們都位於高緯度,靠近北大西洋。挪威山多,缺乏耕地;法羅群島更只是大海中一群很細小的島嶼 。冰島更困難,位於地球板塊之間,火山活動不絕,到處都是火山岩層,很難種植。她們以前都是丹麥殖民地,肉食供應要倚靠丹麥入口。鯨魚肉自古已是傳統土產肉食,起碼可以在附近海域獲得以補充肉食的不足,所以捕鯨有數千年文化傳統。 兩世紀以來直至20世紀早期,捕鯨業是工業運作,所有國家都有商業船隊,以滿足全世界鯨魚油的需求,以致鯨魚曾大量減少。後來有石油代用品, 而到了1946年又有國際捕鯨公約,才有商業捕鯨管理。而到了1986年,商業捕鯨才停止。但管制的只是商業捕鯨,傳統捕鯨和科學研究仍是容許。 這三個北大西洋國家都沒有加入國際捕鯨公約,所以不受其捕鯨配額限制。現時她們捕鯨受本國管理,以維持傳統和輔助肉食供應。挪威需求較大,每年可捕約600條Minke Whales,而在北大西洋生存的數目約是102,000條。法羅群島每年可捕950條小型的Pilot Whales。冰島需求甚少,每年只捕30條Minke Whales和9條Fin Whales. 雖然在這裡鯨魚肉很常見到,但價錢並不平。當地人都不是天天吃。但在所有魚市場和超級市場都可找到。我在挪威貝根魚市場找到一些,試了一小片,味道和牛肉一樣。價錢大約是500元港幣一公斤。檔主稱了一塊手掌般大小的,約要150元。但因尚有行程,只有放棄。問檔主鯨魚肉市況,他們覺得很平常。鯨魚肉和其他魚類放在一起,沒有特別標榜。所有魚類都是當地漁民捕捉,只是鯨魚供應較少。 幾天後到了冰島雷克瓦維克,自己去當地餐廳試海鮮自助餐,各種當地海鮮菜式都有,種類很多,只是沒有港式蒸魚。結果試了兩種鯨魚肉,有煙燻的和醃製的。鯨魚肉難得,要好好保存,古老秘方很多。遊客去到可試一試作為當地文化體驗,難道老遠去冰島吃從丹麥空運過來的牛肉?當地人的文化傳統就根深柢固,他們要極力保存幾千年的歷史和求生傳統,食鯨魚肉當是節慶大事。 因為環保組織不分皂白,不理會國際協議和已承認的事實,打壓一切有關捕鯨的事項,使這幾個國承受不少壓力。但她們仍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得到國際組織的認可,使這些人類文化傳統可以延續。  

攝影部門被裁

科技進步最新影響,專業攝影師被炒。下面的報導說 Chicago Sun-Times 要關閉整個攝影部門。這個發展可以從正面和反面來看。攝影技術在19世紀成熟以來,一向都是專業技術。直至數十年前普及化,但業餘用家仍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但時至今天,器材研發、數碼處理和電腦輔助已將技術要求減至最低。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 網上相片庫數據已顯示用電話拍攝的相片數量已超越相機作品。最後的一根稻草由經濟引發,新聞照片不須由新聞攝影師拍攝,文字記者已可兼任,而途人亦會不斷拍攝當時影像,來源極為豐富。 正面的看,去專業化使影像成為主流資訊,而不限於輔助文字。近數十年,圖片資訊興起,先是兒童圖片書,然後是漫畫書。近期有一些書本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這些文化被一些人稱為倒退,因受漫畫影響,文字表達能力退步。很多年青人表達思維時不懂用文字。看亞Paul的電郵可見是圖片為主,再抄襲他人文字片段,自己意見只有一句。這種做法會因攝影平民化而變得更普遍。不過和文字寫作一 樣,要清楚表達意念很花工夫,而圖片串連比文字寫作更難。因圖片意念可以很多元,很容易令人誤解。 反面的影響是一項專業沒有了,很多人的生計都受影響。但我看這只是片面的影響。攝影技術不是沒落了,而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很好。但市場對攝影作品的需求仍是有增無減。就算攝影不能成為單一的謀生技能,大部份的工作仍不時會有攝影的要求。不懂得使用攝影工具可能比不懂寫作更差。 正如其他科技發展一樣,我估計攝影將走向兩極化。一面是極度普及使攝影技術融入生活和商業,而質素和使用即不斷改善和膨脹。在另一方向,攝影藝術提升,發展出影像藝術表達的新方式和派流。又和其他藝術形式結合,成為新媒介藝術。藝術在技術層面上昇華,攝影藝術應會更上一層樓。曾幾何時,繪畫技術極求精細, 工筆可以畫到纖毫畢現,印象派可刻劃自然美景。但攝影技術出現,最出色的畫匠都不及一張相片。但繪畫藝術就進化到抽象和超現實境界。攝影可能亦有同樣的進化。被炒的攝記可能會有能力轉型為攝影藝術家。 ********** (法新社芝加哥30日電) 「太陽時報媒體集團」( Sun-Times Media)宣布旗下日報「芝加哥太陽時報」 Chicago Sun-Times)今天將裁撤整個攝影部門。 消息人士告訴法新社,太陽時報媒體集團將使用文 字記者或自由撰稿者提供的照片和影片。 太陽時報媒體集團也將裁掉旗下地方報的攝影員工 。 消息人士說,「芝加哥太陽時報」及其地方報約28名員工今晨被找來開會,被告知即刻起失去工作。 代表「芝加哥太陽時報」記者的工會,對於報紙竟會認為攝影記者「可以犧牲」感到「震驚」。 接近退休年齡的普立茲獎得主懷特(John White) 也在這波裁員丟掉工作。 **********

Megaflood

In 1861, starting from Christmas Eve, there were several continuous severe storms in California.  It rained for 43 days.  You could call it biblical scale.  The result was mega flooding in the Bay Area and Central Valley.  The heavy rain quickly transformed rivers running down from the Sierra Nevada mountains into raging torrents that swept […]

慳電膽

近期要換燈膽想用慳電膽。去燈鋪問問那一隻適合;種類很多,不小心買了可能插座不合用或體積太大。老板很詳細介紹,優點缺點都講得很清楚。 現在壟斷市場的慳電膽是光管的改良版;縮小了、改善了變壓器又將電插頭改至和普通電燈座配合。我用光管已有幾十年了,一向都很慳電。以前光管較大,需要特別安裝,變壓器亦很大。這些缺點都改良了;它的體積只比鎢絲膽略大,可直接插入檯燈座,變壓器內置在燈膽內。 但一切光管的其他缺點仍然存在。老板解釋發光原理是以高壓交流電激勵化學氣體發出紫外線再使螢光層發光。光線包含較多紫外線。而高交流電壓使光線以高頻率閃動。雖然速度很快人眼不能察覺,但視覺神經可以感應到。以之作長時間閱讀會引起頭痛。 為免我投訴,他一早說明慳電膽不是一開即著。因為變壓器需要時間提高電壓;但卻不會像光管般閃爍十多次。我試燈時發覺延遲了半秒才有光,總算可以接受。但老板又再說開燈初段不會那麼光,要等一會兒才會達到需要的光亮度。這個延遲較為明顯,超過一分鐘。 少時已知道光管的危險,打破時會有毒氣漏出,而碎玻璃亦有毒。慳電膽亦是一樣,要小心處理廢物。於這一個產品缺點上,商家聰明地將矛頭指向政府,說完全是政府的責任,即是要用我們的公帑攪一個官方的慳電膽回收計劃。不過使用期間有事就要顧客自理。 但慳電膽耐用又慳電,是否能夠抵消缺點呢?老板當然說慳電潛力無限,雖然慳電膽價錢較貴,但每月慳少許電費長年累月計下來仍較經濟。科學證明慳電膽用二十年都不會燒。他很科學地解釋說鎢絲膽慢慢燃燒鎢絲,幾年就一定燒完。光管發光靠電能激勵原子,沒有燃燒過程,損耗很慢。我問他其他的損耗又如何,例如電極衰老、接電點生鏽、玻璃破損,或需要裝修換燈或搬家怎辦。他說要假設我用燈膽非常小心,不時拆下來清洗。至於是否二十年都不裝修又不搬屋就要自行決定。所以慳電膽真正的平均壽命其實只有幾年。 如果你覺得慳電是世上最重要的事,那麼慳電膽就一定要用。否則慳電膽就應在市場上和其他產品公平競爭,消費者的眼睛和腳是最公正的。以我看來,慳電膽有這麼多缺點,其實是一個不成熟的產品。但資本家已投入不少金錢,一定要想辦法競爭。他們使用的是暴力推銷法,以拯救地球的道德來高壓推銷。如不轉用慳電膽有人會指責你自私,不道德,是破壞地球份子。再者,他們聯同環保組織向政府施壓,反對派自然對號入座抽抽水。很多地方都因此想立法規定人民一定要用慳電膽。香港亦差一點就中計,要用大眾的錢去資助買慳電膽,資助的錢當然是流向慳電膽商人。幸好天網恢恢,臨門時發覺商人原來是煲呔的親戚,才倖免於難。 近年來救星出現,慳電膽有強勁競爭者,是新發明的LED燈膽。屈指一數,慳電膽的缺點它幾乎全部都沒有。它用發光二極管 Light Emitting Diode 發光,慳電過慳電膽,電壓低,用直流電,通電有即時反應。它是固態半導體,沒有有害物質。LED 是細小組件,集合使用擴展性甚強,各種大小的照明器具都適合,小至今日要用的聖誕樹燈飾,大至巨型室外照明板,小型露營燈,家居電燈全部可用。初推出時價錢要二三百元一個,但現在已降至一百元以下。估計如普及大量生產價錢會降至比慳電光管膽更平。但大家不用事先準備,因為它亦兼容現有電燈座。當你覺得價格適合就可以即買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