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06
Minority report and free will
More interesting topic from the book Philosopher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We now have Tom Cruise who is an actor I like. His good movies include Mission impossible, Jerry McGuire, Last Samurai and many others. Mark Rowlands picked out Minority Report, which is a sci-fi movie on a strange theme. In Minority Report, […]
Mozart and Beethoven 莫扎特與貝多芬
今晚(4月28日)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會的名稱很簡單,叫莫扎特與貝多芬,因為就只是演奏莫扎特與貝多芬的音樂。這兩位極著名的作曲家不用多介紹。今晚的曲目有莫扎特的D大調第35交響曲「哈夫納」和C大調第25鋼琴協奏曲, K.503 Mozart’s Symphony No.35 in D K.385 Haffner and Piano Concerto No.25 in C K.503,和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Beethoven’s Symphony No.5 in C Minor。客席指揮是范瑞韋頓 Jaap van Zweden,而鋼琴獨奏是伊高羅馬 Igor Roma。 哈夫納交響曲為典型莫扎特風格音樂,優雅而矜持。相傳莫扎特只用了兩個星期就完成這作品,可以想像莫扎特的天才,音樂靈感如水一般流出來。他的C大調第 25鋼琴協奏曲,有音樂評論家譽之為莫扎特最雄偉堂皇的鋼琴協奏曲;這雖然可能是個人喜好,但亦反映此曲有其吸引人之處。 莫扎特與貝多芬的音樂,是音樂古典期和浪漫期的代表。這兩時期的音樂有重大的改變。莫扎特第25鋼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創作年份只相隔二十年,但音樂風格已由保守矜持轉為個人激情的表達。當時莫扎特的音樂非常受歡迎,其風格亦為貴族和平民所接受;但忽然貝多芬帶來激動的音樂,在當年來說是十分震撼和具革命性。 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可說是所有古典音樂之中最為人熟悉的幾個音符。但我所喜歡的是第二樂章,貝多芬用了風格極不相似的主題,一個是進行曲式,人說代表命運,另一個很抒情,有說代表美好人生;整個樂章有人說是命運和人生互相衝擊。我覺得貝多芬能將這兩種極不相同的音樂素材拉在一起,編寫出感人的樂章,他所用的技巧和手法,真是非常另類,說這是革命性的音樂真是很貼切。命運交響曲的高潮,是在神秘的第三樂章結束時,樂團輕聲地奏出一列列琶音,調性暗暗地轉向C大調,然後第四樂章的簡單有力的主題爆發出來,代表命運的勝利。這個樂章比第一樂章力量還要充沛。今晚港樂在范瑞韋頓的指揮下,充分發揮此曲的威力,是近年來高水準的演繹。
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 at Work
I came across the book summary of 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 at Work by Richard Carlson, Ph.D. in CSTDI’s Cyber Learning Centre. The book proposes one hundred ways of working smart and healthy. The book summary lists out the hundred ways which are self-explanatory, and there is no absolute need to read the book […]
Mozart and Shostakovich 莫扎特與蕭斯達高維契
莫扎特與蕭斯達高維契,兩人相隔兩個世紀,音樂風格截然不同,今晚他們的音樂在香港相遇,因為今年莫扎特250歲,而蕭斯達高維契 100歲。 今晚 (4月7日) 港樂的音樂會以莫扎特為主,有莫扎特的A大調第29號交響曲 K.201 和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K.216 Mozart’s Symphony No.29 in A, K.201 and Violin Concerto No. 3 in G major, K.216,亦有托尼替的巴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之非常變奏 Tognetti’s Deviance on Paganini’s 24th Caprice 和蕭斯達高維契的室樂交響曲作品110a Shostakovich’s Chamber Symphony Op.110a。 莫扎特的音樂不用多說,今晚這兩首樂曲對稍有聽古典音樂的朋友來說都不會陌生,主旋律都耳熟能詳。莫扎特的音樂最因難的地方就是簡單。聽眾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美妙。這對演奏者總有點壓力,要將簡單的音樂演奏得最好;因為稍一不太好,聽眾很容易就可分辨。不過港樂今晚水準很高,完全不是問題。 蕭斯達高維契的音樂比較艱深,但這首室樂交響曲為他的傑作,氣氛一流。這首作品有一小故事:蕭斯達高維契在此曲中加入了很多密碼訊息,隱藏了他對蘇聯政權的不滿;在他死後,人們才將這些訊息傳揚開去。我不曉得這些訊息是什麼,不過音樂感情豐富,沉思和衝突的場面都交代得很細緻。 其實今晚的主角是李察托尼替 Richard Tognetti, 小提琴獨奏兼指揮。他在澳洲被選為國寶 National Living Treasure,帶領澳洲室樂團多年,使用1759年的 Guadagnini 小提琴。他的演奏功力深厚,在感情表達方面特別出色,一曲莫扎特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表露無遺。 他所改編的巴格尼尼第24號隨想曲尤其另人讚嘆。巴格尼尼有驚人的小提琴技巧,如果他與教會關係良好,他的天才就會是上天的恩典,反之就是出賣靈魂給魔鬼的報酬,這是所謂官字兩個口,而巴格尼尼是後者。這首24號隨想曲,現在家傳戶曉,但在當時被認為是魔鬼之作。托尼替就以此為意念,將樂曲重新包裝,保留了高度技巧的小提琴段落,而管弦樂即做出聽眾對魔鬼的音樂的感覺。托尼替走在樂團中,演奏艱深的獨奏部分,又要指揮管弦樂演繹各種變奏;不過這是他自己的作品,當然可以輕鬆應付。
Total Recall and the Sixth Day
Another interesting topic from the book Philosopher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This time it is Arnold Schwarzenegger in the sci-fi movie Total Recall. The scene was on Mars. I love Mars and have watched almost all movie on Mars. There were quite a few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after NASA turned its attention […]
Japanese Taiko 日本太鼓
香港管弦樂團今晚(3月31日)的音樂會,有點另類,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Rimsky-Korsakov 的天方夜譚 Scheherazade,武滿徹 Toru Takemitsu 的鳥兒在星形的庭院降落 A Flock Descends into the Pentagonal Garden,和松下功 Isao Matsushita 的飛天遊 Hi-Ten-Yu ─ 太鼓及管弦樂協奏曲。 天方夜譚為人熟悉,不算另類。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以奪目的音樂色彩,講述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樂曲豐富生動,各個主題旋律都耳熟能詳。以音樂描述故事,這首作品算是極出色的代表作。 武滿徹(1930-1996)的音樂是很另類的新派作品。他是非常著名的日本作曲家,在音樂界有祟高的地位。他這首樂曲,我覺得是很規矩的現代音樂作品,沒有嘩眾取寵的技倆,而專注於以音象來表達主題的氣氛,即是群鳥徐徐降落於一個五角庭院。這音樂給我法國印象派的感覺,很德彪西。 松下功的飛天遊更是另類。這是太鼓及管弦樂協奏曲;不用多說就知其作曲的難度。音樂的主題是由太鼓和一系列小鼓奏出。雖然鼓聲有不同音高和音色,但主要是以節奏為主。說它是協奏曲,不如說是管弦樂伴奏太鼓。全曲以鼓聲為主角,所有音色變化,節奏變化,氣氛營造,全由鼓樂一手包辦,而管弦樂即協助加強效果。松下功表現太鼓的威力的確別有一手。 當然太鼓音樂傑作需要太鼓大師演繹。今晚的獨奏者是日本太鼓鼓手林英哲 Eitetsu Hayashi。他將太鼓的古代儀式和日本鼓樂的古代傳統帶到音樂廳。他的演出非常震撼,尤其是一段長長的太鼓獨奏,表現祈禱式的靜思和強力的聲音爆發。Encore 再來另一首太鼓獨奏曲,接著日本古式半跪拜謝幕,觀眾都如癡如醉。這的確是一個另類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