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uly 2006
Is RFID tracking you?
We used to hear about the RFID issue in IT journals on the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and also in the political agenda of some activists raising privacy concern. Yesterday, I read from CNN an article on RFID tracking. As RFID becomes an everyday reality, the issue is now news instead of just technological or political discussions. […]
Writing assignment
I don’t know if this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But the advertisement said it so nicely that it seems to be legitimate business. And it is global. I read about this service of writing assignment last week. You may wish to browse the website for details. They write your paper for you. The […]
Pathetique Symphony 悲愴交響曲
港樂的2005-06樂季到此完結,最後的音樂會當然要是最好的,就是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最著名的兩首樂曲:他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和第六交響曲-悲愴 Symphony No. 6 Pathetique。還請來謝敏替 Gianluigi Gelmetti 客席指揮,和狄里柏斯基 Simon Trpceski 為鋼琴獨奏。港樂將今晚(7月7日)的音樂會定名為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可能是因為它較好聽,和 Trpceski 的名氣。不過我較為欣賞悲愴,所以我用它作標題。 Trpceski 近年人氣急昇,是炙手可熱的新進鋼琴家。今晚演奏的柴氏第一鋼琴協奏曲,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聽眾要求都會提高。我覺得他今晚開場時熱身不足,第一樂章並無驚喜,但第二和第三樂章就明顯地出色很多。尤其是第三樂章,可以表現出如火的熱情。 今晚的壓軸好戲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這一曲名為悲愴,很多人都會想起它的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因為太為人熟悉了。這一個非常抒情的旋律,多次被古老粵語片用作背景音樂,大家可能會聯想起白燕被黃曼梨欺凌又被趕出家門的場景。不過我覺得這個旋律聽來很舒暢,並不怎樣悲哀,和這個樂章另一個悲壯的主題配合,像是激情過後的平靜片段。 第二樂章採用很特別的5/4拍子,在古典音樂中很少見;聽起來似是華爾滋樂曲,旋律亦很輕快,不過如果想隨著它起舞,就會發覺有點跛跛的感覺,因為每兩轉就會少了一步。這可能是柴可夫斯基和聽眾開了一個玩笑,或者是暗喻在歡樂中隱藏著不幸。 第三個樂章是一首很華麗的進行曲。我起初聽這首交響曲時最喜歡是這個樂章,因為它容易聽,到達樂曲高潮時人會感覺很滿足。這首曲和其他的進行曲不同,柴可夫斯基慢慢的耐心的堆砌樂曲的氣氛,用細碎的音型來塑造隊伍集結的形象,到最後大踏步出發。 悲愴交響曲的悲愴在於第四樂章。柴可夫斯基一反傳統,將一個慢版樂章放在最後,並命名為悲傷的慢版 Adagio Lamentoso。這個樂章回應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悲壯情懷,但悲愴的心情盡顯,可以說是由頭到尾都是慘痛。弦樂奏出煩亂的心情,而低音大提琴做出一個一個的頓音,像是沉重的腳步。可以想像一幅圖畫,有一個人在荒野中遊蕩,腦子裡都是悲慘遭遇的回憶,然後仰天長嘯,像是對神的控訴,最後音樂歸於沉寂,這個人漸漸消失於失望和永恆的空虛之中。相傳柴可夫斯基創作這曲之時亦有這情緒;他於這首交響曲首演後不到一個月就去世,而且死因不是所說的故意染上霍亂,而是中山埃毒。 寫柴可夫斯基第六寫得較長,因為我曾在考音樂理論時作答此題目;多年前以英文作答,現在靠記憶再寫一個中文版。今晚聽此曲覺得十分滿意。Gelmetti 是現任羅馬歌劇院的總指揮,他的功力甚高,把港樂發揮得非常好。我很喜歡他處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手法,他把這感情澎湃的主題的速度放慢了一點,使它的感染力大大加強。第三樂章進行曲的銅管部份比較不太強,這使它與弦樂部分融合得較好。總括來說,這是一個很高水準的演繹。
RFID hacking
It seems inevitable that we are now entering the RFID era. Many major corporations are already putting in their hands on a RFID environment for goods, services and employees.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 security aspect and privacy aspect of the technology are being recognised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irst the good news. […]
Wang Jian plays Tchaikovsky 王健演繹柴可夫斯基
王健是現今華裔著名大提琴家。我第一次看到他是在紀錄片樂韻繽紛,是 Issac Stern 多年前在中國表演和訪問的紀錄。王健當時只有八歲,人比大提琴還要矮。他個子很小,坐在椅子上,雙腳不到地,琴柄比他的頭高,但他拉起琴來感情十足。最有印象是影片結束打出字幕時是用他拉琴的片段作背景,一個很小的孩子,專注地拉一段很慢很悲哀的調子。樂韻繽紛中有很多個出現過的小童現在已是世界知名的音樂家了。我第二次聽王建已是差不多二十年後他在香港舉行的獨奏音樂會,技巧已充分成熟。今晚(6月30日)他和港樂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 Tchaikovsky’s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今晚又全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 Francesca da Rimini 和第四交響曲 Symphony No. 4,又請來伊恩馬連 Ion Marin 作客席指揮。還是先要說說 Rococo。這是柴可夫斯基最出色的大提琴作品,曲式比較特別,以一段段的變奏來發展一個很美麗的主題。其中包含大提琴燦爛的表演和與樂團緊密合作的段落。主題以 Rococo 風格寫成,輕巧高貴,有對古典樂派大師致敬之意。王健的演出極有深度,他拉出來的主題旋律好像唱歌一樣,他在控制落弓力度和句法方面都別有一手;演奏時專注的表情,和幾十年前影片中的表情一樣。 Marin 指揮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亦有很好的表現。柴可夫斯基後期的幾首交響曲是他巔峰時期的作品,它們各有特色,第四和第五交響曲各有一貫穿全曲的動機 motif,是當時有些作曲家,如 Berlioz ,愛用的手法。第四交響曲的諧謔曲是弦樂撥弦演奏的經典,其知名度僅次於 Strauss 的 Pizzicato Polka。第四交響曲的終章和第五交響曲的都是同樣雄偉。我是較喜歡第五的,覺得它較直接。但今晚 Marin 指揮的第四演繹卻極佳,高潮層層疊疊,很有壓迫感,是近年來少聽到的佳品;港樂又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