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Monthly Archives: May 2007

Free Wi-Fi in Hong Kong 2

Following my earlier article on free wi-fi services, there are two noted development which are of interest. The first one is the FCai on Friday (25 May) on the funding of the project to provide free wi-fi services in government premises. The total cost is $217.6 million covering a project period of three years. I […]

The Undercover Economist

The Undercover Economist by Tim Harford I came across this book at Commercial Press a few months ago. The cost was $160. I didn’t buy it in the first instance but instead went to the Victoria Park Book Festival hoping to get a discounted copy. Yes, there was a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ook […]

HK Chinese Orchestra 香港中樂團

今晚 (五月十一日) 在文化中心聽香港中樂團演出。香港中樂團的音樂會我並不常聽,只在有比較特別的節目時才購票。今晚演出以辛小紅辛小玲姐妹為主角,全場大都是胡琴協奏曲。我和家中老人家一起去聽;他是二胡高手,是粵曲頭架,由他來評胡琴演出最為恰當。 音樂會其中兩首選曲,是京胡與京二胡的《夜深沉》,和二胡的《江河水》。我想提這兩首樂曲,是因為它們都是常用的粵曲曲牌;粵曲的愛好者對旋律非常熟識。當然香港中樂團演出的版本是經過改編,樂曲的完整性加強,而胡琴的技巧要求非常高,大大超越一般曲牌的使用。辛氏姐妹演出這兩曲非常流暢,充分表現胡琴音樂的美麗和曲中的感情。 這場音樂會的賣點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協奏曲,改編為高胡協奏曲,由辛小玲獨奏。這首樂曲的小提琴各個版本我已聽得滾瓜爛熟,所以少不免會作比較。第一主題的旋律是來自民謠,其特色包含了胡琴的用弦技巧。我曾讀過小提琴的樂譜,註明小提琴要用滑指的手法去演奏一些音符;其意義是要刻意模仿胡琴的獨特手法。今晚演奏的高胡版本,在這一方面就卓越得多;以高胡拉出的旋律味道另具一格,其嬌柔的感覺比小提琴來得更好。不過小提琴是樂器之后,其表達能力非凡;在極高音部分、快速的琶音和強力的頓音的樂段都較佳。樂團以民族樂器組成西方管弦樂的編制,音色和效果都不錯;但因先天所限,弦樂部份的胡琴組的音色略硬,而木管部的笛子就太強。我較喜歡銅管部的嗩吶,可以帶出多一點中國音樂的味道。 我覺得民族樂器樂團演奏西式管弦樂有點妥協,倒不如根據樂器特性創作一些合適的音樂。今晚最後一曲 《烏蘇里吟》正是如此。此曲是劉錫津以烏蘇里民族音樂作素材創作的雙二胡協奏曲,是於一九八九年特為辛氏姊妹所創作。我非常欣賞這首樂曲,風格清新而充滿現代感。格局似一首交響樂詩,配器氣氛磅礡,有聽 Aaron Copland 的感覺。唯一的希望是想兩個二胡都有更燦爛的樂段,例如寫一個華彩樂段給獨奏者發揮,就更符合協奏曲曲式。

Kolja Blacher directs 巴列夏的莫札特

今晚 (五月四日) 在大會堂聽香港管弦樂團演奏。我對大會堂音樂廳特別有感情;一來在此聽音樂會多年,二來這個場地音色特別好,尤其是聽弦樂,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所以香港管弦樂團在大會堂的音樂會我都盡量不放過。 這個音樂會的指揮及小提琴獨奏都是由高利亞.巴列夏 Kolja Blacher 擔任。巴列夏來自德國,在九十年代已是柏林愛樂的團長,其後他在指揮及小提琴演奏上雙線發展,今晚更一身兼兩職。獨奏者兼任指揮,在十八世紀及之前非常流行。其後指揮的責任變得重要,對樂曲演繹的藝術層次提升不可或缺,指揮家發展為專門事業,而兼任的情況已較少見。但巴列夏身為小提琴獨奏家,又是專業指揮家,由其兼任兩職,可算是當之無愧,但又要拉琴,又要指揮,怎樣分身呢?臺上所見,他用盡各種身體語言和樂團溝通,當獨奏段落稍停時,可以用弓作為指揮棒,其他時間就要用頭、眼、身軀來做各種訊號。當然他在排練時已和樂團建立很好的默契,而樂團的高水準亦相當重要。今晚的香港管弦樂團我認為就有超水準的演出。 上半場是海頓的G小調第三十九號交響曲和莫札特的降B大調第三十三號交響曲。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很有條理,聽來舒服而絕不覺得吃力,主要是因為音樂結構並不複雜,調性清晰,曲式簡單。有人認為他們的音樂潔淨,使人有安全感。今晚的兩首樂曲正是如此。在巴列夏的領導下,樂團將這兩首樂曲的特性充分發揮,令人聽得身心舒暢。 下半場氣氛截然不同,是巴列夏的表現時間。他演奏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可以說是出神入化。雖然香港管弦樂團有優秀的演出,但我的注意力卻被巴列夏的演奏藝術吸引。他的音樂表達能力非常高,不論在音色、運弓、句法上都別具一格;我可以說今晚我聽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比以前聽多了很多東西:樂思廣闊了,音樂的細節清晰了,而理解亦深入了。要值得一提是巴列夏的華彩樂段;我不敢肯定是否一個我不熟識的版本,或是巴列夏自己創作的版本,但他所奏出的段落比一般聽到的不同,更複雜艱深,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稍有不同。但華彩樂段就是讓獨奏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技巧,今晚巴列夏的華彩樂段就非常華彩,是皇冠上的一顆寶石。 在香港演出兩晚之後,巴列夏和香港管弦樂團會到上海於五月七日演奏同一曲目。香港聽眾有幸可以先聽為快。祝香港管弦樂團會上海演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