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0

亞凡達宗教論

亞凡達今年差少少就可以取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大獎,但結果敗於拆彈雄心,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人對伊拉克戰爭的情意結。亞凡達是否好戲各有意見,我覺得視覺效果有突破,而DNA替身的概念亦是科技最前線,但故事骨幹仍是老套。 在宗教人士眼中看來,亞凡達電影卻有另一番解釋。事緣美國一個教會,在一次講道用了路加 4:33-34 “在會堂裡有一個人、被污鬼的精氣附著、大聲喊叫說、拿撒勒的耶穌、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你來滅我們麼、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 牧師介紹這個魔鬼,就用亞凡達來作比喻。他說不明白為何基督徒要看這部電影,還要稱讚是好戲,又說被啟發,但這電影其實是魔鬼 (demonic)和撒旦 (satanic)。 牧師的演繹是該片在傳道,宣揚一個虛假的理想。其主張是所有原始的都是好的,而先進的都是壞事。影片說族人要和動物和樹木聯繫,還要和大自然結合,其實是要暯拜創造物。他說影片描述 Jake 通過亞凡達化身來到 Navi人之間而被認定是救世主,是想說耶穌亦是這樣通過化身來到眾人之間。最後 Jake 的化身死而復生,亦暗示耶穌復活是虛假的。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說一個假的救世主帶領人去一個假的天堂。 這段佈道由教會拍攝為記錄短片放上Youtube。由於觀點偏激,大批網民互傳批評,短短由二月至今已有七萬人觀看,又有一千二百多人留言,大多說此人是白痴,有人說他的髮型很潮。 如果你想親自看看這個短片,請點點這裡。

薩頂頂 Sa Ding Ding

星期六 (三月二十日) 聽薩頂頂,是藝術節節目。薩頂頂是中國女歌手,唱功相當好,比香港很多女歌星要優勝得多。她的聲線很特別,高音域很清澈,低音有魅力,但都是流行歌手的唱法,並不是美聲唱法。她的音樂類型是世界音樂電子版,加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元素、民族樂器和一點爵士。 這樣的組合在流行音樂界多的是,她怎樣可以脫穎而出呢?關鍵在於外國現時流行中國熱,世界新聞焦點在彊藏和喇嘛。薩頂頂唱了幾首歌,以藏文、蒙文、梵文為賣點,就給環球羅致。第一張唱片奪得 2008 BBC 世界音樂大獎,之後就在世界各地巡迴表演,以現代舞台色彩表現東方宗教神秘氣氛而大受歡迎。 除了綽頭之外,薩頂頂的才華還在於其音樂天份。大部份的歌曲都是她自己作曲填詞,而意念都很原創。 現場欣賞的印象不錯,幾首招牌作品有東方神秘感,怪不得外國聽眾為之瘋狂,其他歌曲是民謠和流行曲模式,但都是有水準之作。請看看成名曲 [萬物生] 音樂短片。

宗教與歧視

在龔立人教授的網誌看 到他談論宗教與歧視,尤其是有關教會的難題和香港人的歧視心態,甚有意思。所以節錄下來思考一下。 **********[節錄]初期教會,一個主要爭論點是外邦人信徒的地位。當外邦人信徒的數目不斷增加時,外邦人信徒反過來對付猶太人信徒(例如,306 年 Elvira 大會禁止基督徒與猶太人通婚和一起進食;1050年Narbonne 大會禁止基督徒住在猶太人家中;1215年第四次Lateran會議要求猶太人穿著特別服飾,從基督徒中分別出來)。這些經驗指出宗教也避不了對其他種族 的歧視,所以,教會不要以為相信「上帝愛世人」,就不會有種族歧視。…種族歧視可以以另一種形態 出現,就是對外藉英語人士優惠,從而產生對本地人不公平和歧視。這是一種後殖民心態,即人沒有因離開殖民角色而變得自主,反而昔日管治者的思維繼續是他今 日的管治態度。例如,有大學有內部指引,外藉英語申請人優先聘請。查實,我們社會仍有很多人對歐美人士存在迷思,以致歐美人士比華人和菲律賓人等等獲得更 有禮貌和歡迎的對待。這種後殖民意識需要更認真被認識和批判。********** 在香港,相信最受殖民時代影響的應是公務員。英國政府統治香港時,公務員的主子是外籍官員,所以對外藉英語人有對上級的態度;而當時政策的來源與推行亦有殖民地色彩,公務員與民眾的關係亦是如此。時至今日,後殖民意識仍未消除。除了政府施政仍受此抨擊之外,公務員行列以致社會仍以英語為優越的溝通方式。這個意識 早在香港回歸之前已被安排,政府推行雙語官方語言政策,仍以英語為主。政府內部以英語溝通,而英語水平低可以是仕途的致命傷。教育亦以英語為主,雖然民眾 用中文作日常溝通,兒童亦以中文為母語,但到達大學階段,用英語大都是有優勢,甚至是必須;這個現象再反映在中小學教育,英語學校自動被認定是優等學校。 當時決定以英語為主要官方語言,是要維護外資企業和公務員的既得利益以及英國政府的影響力,因為這群人擅長使用英語。說出來的理由,是要保持香港為一個國 際城市,而英語乃是國際 通用語言。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解釋,英語在很多地方都有人懂,但除了在英語國家之外,英語其實亦是外語。在很多地方,例如中國、日韓、歐洲、非洲、中南美 洲,英 語只在遊客區可用;這些地方的商業語言都不是英語。現時所有國際會議都有多種語言傳譯,英語只是其中一種。我們現在接觸的所謂國際資訊,其實只是來自英美 加澳,而觀點亦被其壟斷。香港回歸中國,中文是理所當然的語文,但殖民地 時代遺留下來的一族,即商界精英和公務員,卻因英語被提升為社會高級語言而受惠。 正如龔教授所說,這其實是歧視的一種。引申至現時就業情況,雖然公務員向市民提供服務時是使用中文,但投考公務員職位大多數要有合格的英語程度;而私人機構亦會視英文水平為應徵者智力和潛力的指標。以近幾年的觀察,大家都說畢業生的英語水平似乎下降了,但這並不是解決英語正面歧視的指標,因為他們中文水平並未大大提高。 我身為前度公務員,又受殖民地教育,和很多同事一樣都是受害者。身在香港,日日聽講中文,但又天天以英語寫作。結果是手口腦筋不一致。最明顯的是閱讀英語 文章遇到數字時腦筋會忽然轉回中文,讀中文遇到專有名詞時又會以英文作解釋。寫作時習慣用英文,因為比用中文較流暢和容易表達。我懷疑有很多同事連中文寫作能力都已經消失,因為從未見過他們的中文信件、電郵或其他文字通訊。以一群長期接受殖民地教育,又長年在政府內以英文為工作語言的人來說,要在這一代徹底改變已是不可能,唯有希望下一代可以有所改變。現時就讓這個歧視暫時繼續下去罷。

Strings in HKAF 藝術節的弦樂

一個星期內一口氣聽了香港藝術節三個弦樂節目,由古到今。十三號聽 Freiburg Baroque Orchestra,二百年前的作品;五號聽李傳韻拉Paganini,有百多年歷史;十二號聽Meta4四重奏,主要是近代音樂。橫跨幾百年的音樂,樂 器沒有太大不同,但樂風和樂思卻有很大變化,可能人的腦筋已有明顯的進化,由有條理的組織進化到複雜而無固定章法的表現方式,亦可以說是由中世紀宗教皇權 教條式的 思維躍進至現今的自由思考領域。 Freiburg 來自德國,演奏Baroque音樂完全稱職;但他們更進一步,要刻意營造Baroque時期的氣氛和音色。其中一首Mozart鋼琴協奏曲,更借來一個古 鋼琴Pianoforte,是為Mozart時代的標準鍵盤樂器。但問題是Mozart時代音樂廳設備未如現代完善,樂團規模普遍較小。在今天聽來古鋼琴 的音量較弱,和樂團相比有點吃力。我聽過這首樂曲以現代鋼琴演出效果更佳。如果真要懷念Mozart,就不如用個較細小的場地,比較小型的樂團,還要配上古代的服飾,亦可以請位主教坐在大堂正中,更能切合古代的氣氛。 來到Paganini的時代,音樂家就驕傲得多。得到民眾的擁戴,他們不用乞求於貴族和宗教之下。Paganini的音樂極重個人主義,小提琴對他來說是 一件工具,他的音樂以表現小提琴的威力和技巧為本,不是所有的小提琴樂師所能應付。今天有個李傳韻,似是Paganini復活。艱深的技巧對他來說絕不是 一回事。他彈奏的Caprice No. 24,是最難的小提琴音樂之一,但他卻再加潤飾,在Paganini的原譜加上更困難的技法。我覺得是在聽一個瘋狂的小提琴家在拉瘋狂的小提琴音樂。 Meta4應是Metaphor,來自芬蘭。當晚選奏的曲目全都是二十世紀的作品;其中一首 Sibelius,已是較為客易欣賞的四重奏。另一首Pohjola的是新作品,為世界首演,是由Meta4邀請而作,所以說是有Meta4的風格。但 Meta4的風格是什麼呢?以當晚的演出,聽來他們很強調四聲部合奏的和聲。有很多片段當四支琴一起做出相同節奏時,和聲的效果又厚又重,有很莊嚴的感 覺,比起四支琴以對位互相追逐比對,令人感覺有別一番味道。

Online confession

Early this month, Agence France-Presse AFP published a news article on online confession below. It is an incredible initiative which suits the modern fast-food world. People are quite used to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 services nowadays owing to the advance of the VOIP technology, and its wide adoptions by the service industries. To be in step […]

利安麥考利 Leon McCawley

三月一日在大會堂音樂廳聽利安麥考利 Leon McCawley 鋼琴獨奏,獲益不淺。麥考利是英國鋼琴家,舉止斯文有禮,說話溫柔清晰,有英國紳士風範。他彈起琴來飄逸如雅士,在強奏的段落卻又力量十足。 這個音樂會有一個主題,就是慶祝蕭邦 Chopin 誕生二百年,又慶祝巴伯 Barber 誕生一百年。兩位音樂家相隔一個世紀,大家都是在一零年出世。但這兩位音樂家甚有淵源,巴伯是美國著名作曲家,其作品 Adagio For Strings無人不識,而他亦極為仰慕蕭邦的音樂,有很多作品有蕭邦的影子。今次音樂會先聽四首蕭邦的馬祖卡舞曲 Mazurkas,然後來一首巴伯的夜曲 Nocturne Op. 33。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比較,可以聽到巴伯如何用現代音樂元素表達蕭邦式的輕盈和浪漫氣氛。我找到一段巴 伯夜曲的錄音,大家可以聽聽二十世紀而有蕭邦風味的音樂。 大家常聽蕭邦的舞曲、夜曲和前奏曲,可以深深感受到鋼琴詩人的天才。但麥考利選擇演奏蕭邦的降B小調奏鳴曲,將詩人的印象改寫。這首奏鳴曲內容豐富、充滿 原創力和新意。它沒有一貫飄逸的旋律,而樂思非常深刻,需要很用心欣賞。壓軸是巴伯的鋼琴奏鳴曲,它和蕭邦的奏鳴曲又扯上關係,因為我覺得四個樂章的感染 力和蕭邦的相似,都是充滿速度、力量和激情而令人驚嘆的傑作,可以感覺到蕭邦對巴伯的影響,而又顯現一百年間音樂的分別。兩首奏鳴曲都很艱深,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