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Monthly Archives: May 2010

BeethovenFest 貝多芬節

今個樂季港樂其中一個重要節目是在五月舉行的貝多芬節 BeethovenFest。貝多芬節是德國波恩的傳統,已有百多年歷史,每年舉辦為期三天的音樂會,演奏貝多芬的音樂。今年港樂仿傚其做法,五月份有三個音樂會只選奏貝多芬曲目。 三個音樂會包含第一、第五和第九交響曲,蕾奧諾拉序曲、帝皇協奏曲和費黛里奧歌劇音樂會。我在季初已訂了兩場票,後來港樂又送上一場免費票,結果是整個貝多芬節都有出席。 五月七日聽帝皇和命運,是貝多芬最為人所知又是最好聽的作品。負責鋼琴獨奏的是英國鋼琴家李維斯 Paul Lewis,他看起來有英國紳士風格,但彈帝皇卻一點都不斯文,反而將這個樂曲威風的一面表露無遺。命運是這一晚壓軸節目,但第一樂章命運在敲門卻不顯得特別有優勢。可能這一個樂章太為人所熟識,著名錄音無數,我對現場演繹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覺得節奏上應該緊湊一點,而弦樂部份的勁度和精確度都要加強。終章就表達得很理想,氣勢淋漓盡致。 五月十七日聽費黛里奧 Fidelio。我以前沒有看過整個 Fidelio歌劇,只聽過一部份選曲,今次音樂會可以完整聽到全套歌劇。雖然這套歌劇號稱自由平等意識超越當時流行的劇本,但我卻覺得情節很薄弱,故事發展交代不清晰,但貝多芬的音樂才華就充分表現。管弦樂部份非常用心,和歌曲配合得很理想,到最後推到高潮,極似一首交響曲輝煌的結局。 貝多芬節於五月二十日結束,最後一場演奏第一和第九交響曲;其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是我聽過最佳版本,很多細緻的部份都表達得很清楚。說到第九交響曲,少不免要和小交在二月的演出比較。港樂的水準確實較高,第一樂章已經做得很好,營造了一個很獨特的氣氛;第三樂章就聽到各個聲部完美的平衡,弦樂與木管渾為一體,聽來十分舒服。唯一可以互相比美的是第四樂章;我起初以為上海歌劇院合唱團會人數較少而比較吃力,但它的實力卻非常強,唱出爆炸性的快樂頌完全勝任。 聽這個貝多芬節收獲不少,可將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都感受一下。不過貝多芬貢獻不止於此,還有很多經典室樂作品,如果在此期間加插他的奏鳴曲或四重奏音樂會就更理想。明年港樂會做柴可夫斯基節,六七月三場音樂會都演奏柴氐經典作品,聽聞還請來 Midori,又是一件盛事。

音樂會贈票

剛發表的衡工量值核數報告批評香港中樂團管理不善;今個星期一公共賬目委員會公開聆訊這份報告,議員再加質詢。眾多罪行之中,其中一項是贈票缺乏監管。究竟中樂團贈票嚴重至什麼程度?可以看一看報告提出的數據。 核數師調查了七個音樂會,贈票的數目佔座位總數由8%至30%。以總數計算,七個音樂會總共有17,770個座位,而贈票共有2,947張,佔16%。16%贈票算不算很多呢?這需要看看音樂會受歡迎的程度和賣座情況。這七個音樂會入座率為55%至88%,而總入座率是67%。即是說,如果沒有贈票,總入座率會低至51%。以另一個角度看,音樂會仍有空置座位,沒有觀眾會因為贈票太多而買不到票。當然,沒有贈票不代表那些觀眾會去買票從而增加售票率。所以贈票對購票觀眾和中樂團都沒有損失,但收到贈票的觀眾就有機會接觸音樂藝術。可惜以核數觀點,不跟從規則就是不該。 為什麼要贈票呢?以中樂團規則,免費票可贈與樂團賓客,包括議員、外國領事、外賓、文化界、贊助商和演出者,又可贈與傳媒和職員,主要目的是禮儀、公關和宣傳。但對藝術表演來說,觀眾是最重要,最理想是有大量觀眾欣賞,以至座無虛席,一來可以提供節目予知音者,又可向市民大眾和學生推廣藝術;所以大部份的藝術團體贈票都很有彈性,如果臨近演出仍有相當數量的票未賣出,就可能有團體特別折扣票安排,或乾脆贈票予學校。我曾在數個音樂會看見一大群學生一起出席,又在中場休息時一起撤退,他們可能是應老師介紹去聽免費音樂會。如果核數師有興趣調查贈票,例子是隨處可見。 贈票不是一個有利的商業行為。所有機構都會將贈票數量減到最低,只以達到宣傳目的為止,收入要超過支出,否則就不能生存。但以公帑資助的團體的想法不同,收支平衡不是重要考慮,以贈票吸引觀眾出席對財政沒有問題,而公帑在這方面的運用亦不是以營利為本,不管是購票還是贈票,只要有觀眾就目的已達。但核數師的看法卻不是這樣,而間接付鈔而不出席的市民看法又如何呢?更重要的是,監察政府的議員看法又如何呢?究竟是想少點贈票還是多些觀眾。 這其實是一個很基本的公共政策題目。藝術並不是必然需要政府資助,有很多私營藝術團體收費很高,但很受歡迎而有可觀利潤。關鍵是藝術水平能令人欣賞而藝術形式為大眾接受。需要政府資助的都是一些曲高和寡的藝術形式,只有少數人欣賞,簡單的說,是不能養活自己。但藝術在文化中有其地位,逝去的作曲家,作家和劇作家是歷史的一部份,需要保存,而新進的藝術亦需要鼓勵。但保存幾百年前的藝術並不代表要將之變為普及藝術,要去蕪存菁亦要藝術工作者有競爭,政府不能強迫市民去欣賞而只能提供機會供市民選擇。現時政府的做法可以勉強在這方面達致平衡;當然有人總是說政府資助不足夠,亦有人說政府在浪費公帑。我的看法是:一個百多二百人的樂團支出龐大,以現時的票價計,票房收入是不可能支持;幸好有政府和財團資助,票價可以很便宜。中產階層在政府支出方面沒有得益,藝術資助算是少少補償。不過我仍然有點內咎,所以就將用不完的長俸捐給樂團。至於贈票,一年只有一次。

安祖拉休伊特 Angela Hewitt

星期六晚 (5月1日)聽安祖拉休伊特 Angela Hewitt 與港樂的鋼琴協奏曲音樂會。這是一個真正的鋼琴協奏曲音樂會,全晚的節目是四首鋼琴協奏曲,而 Hewitt 為獨奏者與指揮,以一人的功力貫徹整個演出。 雖然Angela Hewitt演奏的曲目很廣泛.但她被稱為巴哈鍵盤音樂天后,並非無因。她花了大量時間鑽研巴哈的音樂,又用了十一年的時間將巴哈全套主要鍵盤音樂作品 灌錄成唱片,被認定是唱片界一大成就。於2007/08年,她作世界巡迴表演,在三十個城市只演奏巴哈的四十八首序曲與賦格曲。這套十二平均律曲集包含十 二個大調和十二個小調序曲與賦格各一首,是為現代西洋音樂的基礎。 這一晚的曲目是兩首巴哈的鍵盤協奏曲和兩首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兩位作曲家有什麼淵源呢?巴哈活在十八世紀前半部,期間整合了大小調平均律系統理論,又留 下不少權威性的作品。他死去數年莫札特才出世,可想莫札特是在巴哈的音樂全盛時成長;這位天才將其音樂方式發揮到極致,又加入了很多華彩和感情原素。 這晚的選曲可以表達其間的演變。兩首巴哈的鍵盤協奏曲是其俗世音樂的佳作,Angela Hewitt 充分發揮巴哈音樂緊密的組織和優雅的對位。連綿不絕各聲部的旋律交織在一起,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聽來非常舒暢。莫札特的音樂一出,感覺更加豐富,他好像 在巴哈的音樂裡加入了很多裝飾音,而樂團部份亦進展到包括木管和銅管的音色。兩首音樂是第20號D小調和第27號降B大調協奏曲。後者是莫札特最後一首鋼 琴協奏曲,在他去世的一年才首演。前者的第一樂章曾被用作電影莫札特的配樂,大家可能會覺得熟識,但其所用的一段是開始的管弦樂片段,反而有點幽暗,暗示 莫札特的不幸,但之後音樂的發展卻是一派歡欣氣象。Angela Hewitt 極有大師風範,在技術和感情方面都恰到好處,反而港樂的演出只是不過不失。

天使與魔鬼

早前在電影院看 Dan Brown 的天使與魔鬼 Angels and Demons 電影版。這本書和電影都被宣傳為達文西密碼的續集,但其實除了 Tom Hank 的角色外,故事並不是達文西密碼的延續,它並沒有 Mary Magdelene 作為耶穌妻子和耶穌有後代的橋段。故事環繞著天使與魔鬼的故事,在魔鬼群中有天使,在天使群中亦有魔鬼。劇本以羅馬為場景,對梵蒂岡和天主教極有挑釁性。話說光明會 Illuminati 已滲透羅馬,在城中四個方向設立教堂,各以水、火、土和空氣為本,然後有四個主教在這些教堂被殺害;到最後第五個教堂,似是第五元素,就是四個方向的中心點,位置是梵蒂岡,在此最高級的教士被謀殺。當眾主教要選出繼任者時,Tom Hank 就揭露出最純潔的天使其實是魔鬼。歹角被追捕至祭壇,自己淋上聖油自焚,臨死前說:Into thee, I command my spirit。所有教徒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亦明白作者想說什麼。 可能是受到教訓,宗教界對這電影的反應並不十分強烈。回想達文西密碼推出時,宗教人士對它嚴加駁斥,有很多很有份量的人士引經據典,長篇大論,指出劇情不符合歷史。其實所有讀者都明白小說情節是虛構,但宗教界卻墮入電影公司的圈套,免費為電影作宣傳。 究竟天使與魔鬼是什麼呢?它們有超凡的能力,比人類優勝。據說神在六日內創造了一切,而人是最後的創造物;但天使與魔鬼是在何時被創造呢?它們是否神的一族,或是其一部份?或是神除了在人間之外又在另一空間創造了這些超級創造物,而它們又有能力到人間來辦事?如果你認為聖經可以解答一切,可以查一查約伯記 1:6 “有一天,神的眾子來侍立在耶和華面前,撒但也來在其中。” 原來撒旦是神的眾子之一,可以和神在一起評價約伯。它原是天使但因為和神辯駁而轉為魔鬼;這樣看來,天使與魔鬼是神的一族;以一神論,天使與魔鬼其實就是神的一部份。這是宗教這一個局帶來的結論。 天使與魔鬼的相對關係可以引起人類無窮的構想。下面這一個動畫是一個有趣生動的例子,又極富娛樂性,請你點點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