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10

直資魔鬼

近期一份衡工量值核數報告,引起直資魔鬼論,轟動全城。細看報告內容,其中舉出不少違規例子,大多是會計問題,是核數師強項。但衡工量值核數超越會計範疇,直指公共政策,其政治用途比會計更廣。今次就是指責教育局管理不善,政治任命官員要負責。 所有報導都一面倒認定直接資助學校是魔鬼,斂財不用其極。但實情他們是教育政策的產物,還一道被捧上天堂,但這個政策並不是最好。以我看來,在思維上有不少矛盾。 知識無價,意思是其價值不可衡量。知識是人類文化的基礎,在不久之數世紀前,獲得知識要付出重大代價,知識由統治階層、貴族、宗教人士壟斷。民主時代來臨,知識要普及,受教育是人權,全世界都推行免費教育。香港亦有九年免費教育,現又推廣至十二年;政府自己設立不少學校,又有更多由政府津貼的學校,提供 免費教育。 雖然有免費教育,但香港仍然有不少私立學校。既然教育是免費,私立學校如何生存呢?私立學校的賣點主要是優質教育,雖然亦有一少部份以商業掛帥。有經濟能力的家長覺得其子女應該比平常人接受更佳的教育,而官校和津校的教育制度和水平是次等。這一個錯誤的觀念是由社會上較富有的階層的自我優越感而產生。事實上私校不受政府恩惠亦不受其管制,所以可以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課程。這是第一個矛盾。既然教育界和家長都認為有規模的私校提供的教育較佳,為何免費教育不採用這較好的方法。有說教育界管理層和官員亦有同樣想法,他們中有些人將子女送去私立學校受教育,而自己就繼續推行公家教育,但卻不願改革提升公家教育水 平還說社會上有各種教育型式可供家長選擇。 本來私校和公校各有市場,大家可以各取所需。但在一九九一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政府進行直資計劃,以在官津學校教育以外提供另類的優質學校,使家長為兒女選擇學校時有更多的選擇。做法是鼓勵那些已達到相當高教育水準的津貼學校加入直資計劃。這是第二個矛盾的想法,在私校和公校之間加入一個兩不像。其實我覺得這個計劃的背後有很多政治考慮。公校授課方法和課程不斷被批評,而私校就在此有很大自由度。亦有一些津校辦得有名氣,不少家長都希望送子女入讀,以至供不應求,是否免費已變得不重要。政府選擇這些津校轉為直接資助模式,好處是有自行釐訂課程的自由,可以在政府資助之外自行收取學費,還可以自訂入學要求, 收取理想的學生。其代價是要脫離政府全額資助學校一切開支,而只能按學生人數收每年定額成本資助,平均是大約每年每個學生四萬元。在此政府資助就有了上 限,比資助津校節省了不少。自由的代價就是政府資助減少了,但對有名氣的學校來說這不是問題,因為家長樂意支付私校式的學費。 計劃開始時有人指責這是津校私校化,與免費教育背道而馳。於是教局定下規則,要學校撥出經費以援助有需要的學生。核數報告其中一項就是有些直資學校在此做得不足夠。這是一個笑話,因為一間有名氣的學校可以自行選擇收生,其間的關係如世襲、宗教等已經決定了收取那些理想學生,需要援助的學生自然就較少了。 魔鬼終於出世了。第三個矛盾就是政府利誘津校轉直資,給予極大自由但又想以一紙簡單合約限制其自由。學校收取政府部份資助,卻又想以私校方式運作。公家資助與私募款項渾為一談,大家可以想像混亂的情況。在好的一方面看,其實直資學校都是非牟利機構,經營的產物都只是學生。若然硬要說他們變成獨立王國,所有私營機構都是獨立自主的,起碼直資學校比很多半公營的機構較有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