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2
佛道哲學
香港是中國的地方。佛教發源在印度,再在中國生根,所以香港民間風俗處處都和佛教有關。但我從小所接觸的都是佛教的宗教部份,印象中有滿天神佛,迷信之說處處都是。但佛教開始時是一個哲學思考結果,只是之後才被宗教的怪力亂神污染。反而在西方,研究佛道的學者可以專注在佛道的哲學解釋。西方學術研究有一優勢,就是可以不被宗教迷信影響,直接研究它的起源歷史和核心哲學思想。 幾年前我看過國家地理雜誌一篇文章,以人文地理角度介紹佛道和它在西方的發展。話說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個印度王子,他享盡榮華富貴,生活無憂。但有一天,他忽然覺得人民在受苦,心有不安,就離開皇宮出走。在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有這種想法,醫學上叫抑鬱症。王子思前想後,覺得自己想通了因果,就是佛道的基本哲學四諦。 四諦即是四個原則,有因果關係。第一是苦諦:世間有情悉皆是苦。第二是集諦:苦的原因是貪瞋痴三毒。第三是滅諦:斷盡煩惱業,則得解脫。第四是道諦:走上解決煩惱之道。佛道修行,大都是在深入理解三毒和解脫方法。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佛教書籍;除了宗教儀式迷信的一類,其他很多就是在此鑽研。我在台中曾到訪中台禪寺,它是一個沒有香火禮拜的寺院,主要供人修行。它有一個網頁,上有各修行禪師的文章,大都是一些哲學思考的感受。 貪是貪婪,內心覺得不足;瞋是生氣,對事物不順心便不高興和動怒;痴是不知真相,不辨是非。很多禪語都是指出苦就是從此而來。解決的方法有佛家八正道,又再細分為三十七道,詳細說明修行方法。歸根結底,就是要正確辨認三毒然後放下。這套思考方式和現代的情緒商數 Emotional Quotient 和抗逆商數 Adversity Quotient 理論相似,都是說逆來順受,有包容和寬恕之心,以便日後再翻身。 有哲學評論指出佛道不足之處就在第一諦苦諦。它假設世事一切都是苦;就算是快樂都是短暫而都會以苦收場。心存抑鬱的人可能有此感覺,但不是人人皆是。心境健康的人是可以真正享受快樂的時刻,而知足的人更可以處處都找到快樂,更有人說一剎那的快樂已是永恆;而人類感情可以昇華,感官上的苦是不可掩蓋精神上的快樂。第二是三毒的定義太廣闊以致可以包括一個人的所有行為。如果要鑽牛角尖,所有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其中。第三是佛道最受人非議的消極思想。EQ 和 AQ 的理論只是引導我們在逆境時要保持心理平衡,但當有對策有機會出現時就不要放過。佛道哲學有其用處,但要和其他思想結合,取長補短,才可以在適當的時侯有適當的應對。 相信有不少朋友對佛教有較深刻的認識。歡迎加入討論。
Blaise Pascal
I know Blaise Pascal from the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class. He wrote the famous Pascal Law of fluid pressure which is a hot topic in Physics examination. He was also a famous scientist, mathematician and philosopher of the 17th century in France. To my surprise, in a Christian gathering, I heard the pastor using Pasc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