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y 2012
要補習嗎
要補習嗎?幾十年前,這是一個略有侮辱性的問題。通常是一些學習成績不佳,達不到水平的學生需要補習。提供補習的是一些高年級的學兄,或由老師額外加課。但現在補習已是一個職業,市面上需求極大,供不應求,而補習已專業化,而且收費很高。 下面報導的一項調查,顯示72%的中六學生有補習。補習似乎已成為教育的必然部份。香港現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理論上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壓力應該減輕。但實情剛好相反;雖然在受教育的層面上沒有競爭,但家長仍想子女在競賽中勝出,以奪得升學機會或就業機會。更令人鼓舞的是學生竟然上進心大增,渴望在上學時間之外再補習。補習風氣盛行,學者歸咎於三方面。第一是教育制度畸形,計對考試的重要性,而補習不是教育,只是傳授應付考試的技巧。二是家長責任心和虛榮心,覺得有責任讓子女更有機會,更千萬不要失禮於別人。第三是專業補習社大量宣傳,補習不只是為考得好,而是潮流所向。 補習的受害者理應是學校和老師。學校提供了全日教育,到最後保送學生去考公開試。考試成績就反映了學校和老師多年來的努力。在正常的教學情況下,大部份的學生應該可以從容應付考試。聰明的有好成績,平常的都應該合格。如果真的有學生在水準之下,補習亦無可厚非,但應是例外而非必然。在應付考試的技巧方面,老師懂的招式絕不會比補習社弱。 但現時的風氣是連學校和老師都鼓勵學生補習,直是承認自己不能教育學生達到公開試的水平。亦有社會工作者要求政府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補習津貼,他們認為貧窮學生因經濟問題沒有補習是對他們不公,而並不是因為學習成績不佳。在我協助的校友會內就有這一個辯論,是否應撥款資助學生補習。學校的立場是公開試成績反映校譽,直接影響家長意欲和收生效率。如果校友會資助相當數目的學生補習,優良級成績多了就對中一收生有幫助。老師們亦支持這個想法;他們其實間接承認自己無法教育學生使其有好成績而建議假手外人來救援。校友會當然希望學校地位和評級提高,但學校卻不能確認補習的成本效益為何。資助優質學生有點多餘,而資助成績差的學生沒有明顯收獲。倒不如提升教學質素,讓所有學生在上課時間都得到足夠的知識和考試訓練。 正如下文所說,要打擊過度補習,應加強學校的教學能力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和家長明白補習並非必需品。正如我的一位教授所說,考試是一定pass的。Pass的意義就是渡過。 ********** 港逾五成中三生補習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望子成龍是不少家長的願望,補習活動更由此應運而生。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比較教育講座教授貝磊過去一年訪問了十六所中學逾一千七百名學生,發現逾五成中三學生有補習,中六生補習的比率更高達七成二,與其他補習盛行的亞洲地區相比排行不算低。他認為,補習雖能協助學習能力較遜的學生補底,但會因學生的經濟背景不同而出現不公平情況。 隨着新高中的推行,會考及高考已被文憑試取代,學生應付公開考試的壓力卻沒有因公開試數目減少而有所紓緩,補習社更因此成行成市。從事比較教育研究多年的貝磊(Mark Bray),今學年以問卷形式訪問了十六所中學逾一千七百名學生,發現分別有五成四的中三學生及七成二的中六生曾接受補習。貝磊表示,從過去的研究數據中顯示,亞洲不少國家及地區如南韓、台灣、日本等都盛行補習,其中南韓初中生的補習比率高達八成八,六成五的日本中學生亦有上補習班,而香港在亞洲地區的排行並不算低。 他解釋,新一代生活於複雜且富競爭性的社會,對教育制度產生了衝擊和挑戰,家長均希望子女成才,補習成了新興學習風氣。「以數學科為例,對學習能力較遜的學生而言,補習老師可重新教授他們基本的數學概念,讓他們適應學校的上課步伐。」他相信,適逢今年是本港首屆文憑試,考生怕「蝕底」而去補習,預計補習趨勢會持續增長。 但他又同時指出,現時本港的補習不止限於中學生,連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都上補習班,部分人更星期一至日都要補習,對他們造成無形的壓力,「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錢補習,這會造成社會不公,而目前本港沒有嚴謹的法例監管補習社及補習老師的質素,家長很難作出選擇。」 對於如何打擊過度補習的問題,貝磊認為,本港可參考芬蘭的做法,「教育局應加強學校的教學能力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和家長明白補習並非必需品。」他又指,政府若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補習津貼,等於認同學校的教學能力薄弱,鼓勵學生出外補習。貝磊昨日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是本港首位獲頒教席的比較教育系教授。 **********
Michael Tilson Thomas
Michael Tilson Thomas 是著名指揮家,有很多出色的唱片錄音,和各國的管絃樂團合作。他現在是三藩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又參與很多音樂教育節目。TED邀請他演講,他選擇的題目是音樂的發展和對感情的影響。下面這一段錄影,簡略介紹音樂發展史和有趣的樂譜發展史。更重要的,是他介紹音樂對人類感情的重要性,尤其是 why和how。最後他又介紹最新音樂媒介;得到科技協助,音樂已提升到人類不能自行演奏,音樂複雜程度人腦不能想像出來,音樂含意亦不能全部了解,但基本的原素what和how仍然存在。
雲端保安
雲端運算搞得越來越熱烈,網上資訊科技評論要向它極度傾斜,文章不絕。最新一篇文章又談雲端保安,不是警告,而是調查結果,情況令人驚訝。 近來雲端服務湧現,我們看到的宣傳口號都是標榜其安全性。林林總總的保安設計可保證你的資料不會遺失又有私隱。這些高科技公司保安相當有水準,一些個人的保安要求可算是無話可說。但對一些公司來說,敏感資訊是其生命線,而它們要面對的惡意襲擊亦比家庭用家更嚴重。對一間公司來說,移民雲端只是將數據和程式轉移,資訊科技基建改換了形式,但公司原有的保安水平應該不能降低。調查的結果卻顯示很多公司去了雲端後,保安意識低落,只信賴雲端供應商的既有設備就算了。調查的數字說:31.2%的公司只由雲端供應商提供保安;21.3%的公司自己保護其雲端伺服器,但多是手動而非常設;20%的公司沒有為雲端伺服器做保安。 公司原本有內部儲存設備,對數據有嚴密掌控。當數據去了雲端,由他人管理,雖然程序簡化了,但數據不知身在何方。雲端供應商有防範,連客戶自己都要跟隨既定程序才能讀取資訊。因此,公司應該更有保安意識,在雲端以外加強保安,例如將雲端數據再加密或加上額外驗證程序。現時已有保安公司提供額外雲端保安服務,使用另一團雲去控制雲端。其保安程式不用購買,而是以服務方式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來收月費。 但為何很多公司去了雲端保安反而鬆懈了?調查得到的印象是雲端服務使公司內的資訊科技部門影響力下降。移民雲端的誘因多是因為可降低成本和簡化內部資訊科技工序,而決定則是基於對雲端科技的安全保證。額外保安工作的資源要由CFO或COO決定,在此,CIO的地位已下降。這是一個危險的趨勢,需要有災難發生才能使形勢逆轉。 這幾年來,政府亦向雲端發展。OCGIO成立了數據中心,邀請各部門將一些中小型系統轉往使用。這是一個私家雲端,因為名義上不使用互聯網體系而有獨立連線。但數據中心要遙距連接,其實亦要使用公共電訊網絡,只是中繼鏈接時受保護和被優先處理;而其技術基礎仍是TCP/IP機制。因此,雲端的保安問題仍然存在。聽聞這個私家雲端的用家從未使用額外保安措施,一些對外的系統如EGRIN很容易就被入侵。現只能希望OCGIO的道行高超;但政府系統是高危一族,因為全世界的黑客都以它們為首要目標。
職位創造者
試想想這一個邏輯:李嘉誠是香港最大的僱主,他的公司業務涵蓋香港市民生活每一個細節,聘用了大量的員工,使很多市民可以有工作維生。如果他的業務再發展,大量的職位就會被創造。所以政府應該鼓勵他投資香港,方法是減低他的入息稅和公司利得稅,以利香港的經濟。 你可能認為這一個想法不合理,但這卻是美國現時的稅務政策。民主黨想改變,但受到共和黨激烈反對,而美國竟然有不少人支持這個政策。Nick Hanauer是美國巨富,他在TED有一個演講,解釋這一個經濟學邏輯的謬誤。但意想不到的是TED竟然將錄影抽起不公開,原因是它的政治意味太重,有為選舉拉票之嫌。經網民激烈抗議,又自行上載這段錄影之後,TED終於屈服,正式將其發表。請你點點下面看一看。 共和黨政策有一個口號:如果對富人加稅,職位數目就會下降。Nick Hanauer指出就只是這一個簡單的錯誤觀念,使美國貧富懸殊加劇。他說富人不是職位創造者,他們不會增加職位來發展業務。反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員工是成本開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一間公司才會增加員工,而這個情況就是對公司的服務需求增加至現時員工水平不能應付的時候。對富人減了稅,他們的收入就多了,對擴展業務的動力反而降低了。其實職位數目的變化是消費者和業務之間的反饋和互動,消費者來消費,業務就會對需求作出反應,增加員工數目來應付。反之,公司擴展業務聘請員工,但消費需求不足,結果都要解僱他們。 富人並不是職位創造者,職位創造只是他們的滯後反應。他們將創造職位歸功於自己,只是想保障地位和特權。富人的財富增加後並不會使他們的消費活動相對地增加。真正的職位創造者是消費的中產階層。要刺激經濟,應該對富人加稅,再相對地將資源回饋至中產階層,減稅加薪使消費活動活躍起來。對各種服務需求上升,職位就會增加,再有連鎖反應使需求再上升。富人在此並不是輸家,業務發展亦會使富人得益,是雙贏局面。
要不要雲端
雲端運算已經出現了一段不短的時間,但幾經嘗試尚未能普及,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保安問題,大家都不放心將重要資料放在別處,怕會洩漏;第二是連線的可靠性,擔心最需要時卻不能連上。這些憂慮現已大致解決,大部份雲端供應商都有高效能加密,銀行和網上商業都放心使用;而現時高速寬頻上網已很成熟可靠,各種網上即時服務都已出現。 很早之前已有不少人利用互聯網傳遞資訊,使用網上電郵又加上附件檔案,又使用網上服務分享音樂相片檔案。但雲端運算是更進一步,將互聯網空間整合為桌上設備一部份。現在已有很多程式以在線形式或App提供服務。最新的Google雲端硬碟更將雲端空間變成你的桌上硬碟,即時存取實時處理檔案。 正當大家興高采烈,準備將一切數據都移民到雲端之際, IT World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警告大家雲端運算的限制,有興趣可以一讀。它指出雲端處理尚有兩大不足。第一是上載速度;一般認為是理想的上載速度都只是約10Mbps。上載1TB的數據總共需要12.5天;就算一個略為大的如10GB的檔案上載都要兩小時。第二是流量限制;大部份的供應商都在流量設限,如流量過大連線速度就會下降。互聯網供應商採取這些措施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希望保護固網寬頻的市場,但對雲端服務的發展卻有障礙。 在我看來,這些警告只是計對機構用家而言。雲端處理大大簡化了機構內部的IT基建和IT技術支援,這些警告提醒機構用家大規模雲端處理架構的潛在成本和限制。但對家庭用家這些限制不是問題。上載大量數據只是一次性,日常使用的檔案大部份不超過幾個MB;而且在公平使用的條款下,家用數據流量通常都不會超標。 我們其實要注意的是雲端運算帶來的利益。雲端其實不能提供很多的額外儲存空間,一隻便宜的流動硬碟500GB就比它多出很多。雲端存取速度亦比硬碟存取速度慢。但雲端運算提供的服務卻比桌上設備更好。第一是數據後備儲存和復元的能力和可靠性。電腦硬件軟件如有損壞可以從新添置,但個人資料數據可能永遠不能重整,所以保存個人數據最重要。現時一切的儲存設備都不可靠,包括硬碟、光碟、磁碟、磁帶、儲存卡、USB手指。雲端儲存不是百份百可靠,但你可以想像各供應商會有保護設備如Raid,又會將數據後備儲存在多個不同地點,甚至遠至冰島和格連蘭都有數據中心,安全程度一定比將數據放在家中為高。 雲端運算最重要的賣點是多點存取multi-point access。雲端數據可以跨越地點,跨越設備,跨越操作系統來運作。這個優點對跨國公司或有大量在外工作員工的公司很吸引。但對一些小型公司和只限內部操作的部門利益不大。對個人來說,如果你只是在書桌上的電腦工作,亦未能全面感覺其方便。但以我為例,桌上電腦用Windows,平板電腦用Android,智能電話用iOS,它們都可以隨時在雲端處理同一個檔案。在構思一篇較長的文件時,如忽然有新想法,就算在巴士地鐵都可以即時用電話更新檔案。平板電腦放在沙發上,在電視廣告時間又可繼續寫作。因有雲端,隨時隨地想做就去做,人就更自由了。
十誡
曾在BBC頻道看過一個特輯,以歷史角度研究出埃及記,再以考古資料加以考證。結論是出埃及記雖然是舊約聖經,但其實來源是口傳史實,發生在約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而在約公元前五百年開始由在巴比倫的猶太囚犯以文字記下。因為年代久遠,事件細節被神化虛構,但重大事件仍可被考究以其他歷史資料證實。 公元前約二千多年,中東最強盛的國家是古埃及,各地的人都慕名前來。猶太人都一樣,他們很早就移居埃及,是經濟移民。出埃及記1:1-1:7說明猶太人在埃及有多個世代,而且生活得很好,相信對埃及的經濟很有幫助。但為何忽然要大舉出走呢?雖然出埃及記說是摩西迫法老王讓猶太人離開,但歷史學家認為不合理,其中應有重大事件發生。出埃及記提及很多災害,應是氣侯大變化又引致尼羅河改道;而當時的埃及首都亦被放棄,其廢墟近年才被發現。和現代社會一樣,移民的地位較低,在逆境爭奪有限資源時,移民會處於劣勢。當時的情形可能是在埃及的人已經無以為生,而猶太移民就決定集體北移。但巴勒斯坦已沒有猶太國,他們要攻打當地的城市。 十誡的出現是因為猶太人隊伍有紀律問題。出埃及記講述他們在西奈沙漠的苦難,一大群人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求生,他們之間的衝突一定很嚴重。除開各種神跡迷信之說如收藏十誡的約櫃的神力,十誡只是當時一套律法,規範猶太人隊伍成員的行為。當出埃及記被捧為聖經,猶太教就索性將之納入宗教教條,這套經文再被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發揚光大,十誡就被捧為普世價值。但十誡是什麼?現在它在各教派之間有多個版本。最常見的一個是:一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二毋呼天主聖名以發假誓,三守瞻禮主日,四孝敬父母,五毋殺人,六毋行邪淫,七毋偷盜,八毋妄證,九毋願他人妻,十毋貪他人財物。這些適用於猶太人難民隊伍的守則被當作普世價值有點問題:首先第一至第三誡和其宗教有關,世上大部份人不屬這個宗教都不適用。其他的誡條定義不明確,在很多情況下不能遵守,尤其是有關群體而非個人利益時。結果是各人以及教會都有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不遵守,有理地殺人又搶奪各種資源。 但教會內其實不乏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士。千多年前有些教士已經意識到十誡流於表面和教條化,針對的是表徵行為而非企圖。他們努力尋求犯罪的根源,研究人類的心理和慾望,又參考了其他古文化對罪惡的描述。到了十四世紀,教會確立了七宗罪理論,為罪惡根源。這些說法不是源自聖經,只是由教會自行設定而執行。七宗罪是:色慾 Lust、貪食 Gluttony、貪婪 Greed、懶惰 Sloth、憤怒 Wrath、妒忌 Envy、傲慢 Pride。進入了宗教殿堂,七宗罪變成了教條,又添了神秘色彩。多少人因此而受到迫害;很多奇情故事、小說、電影、音樂都以它為題材。七宗罪較概念化,比十誡更加界限不清,要以之加罪某人容易不過。 心理學家看七宗罪,認為是生物基本求生慾望。人類進化而來,這些基本慾望我們發揮得最有效率,以致適者生存。物種要生存延續,第一是要維生,盡量搜集食物資源和保存能力,所以必須貪食、貪婪和懶惰;第二是要安全和保護自己的生命,所以會憤怒、妒忌和傲慢;更重要的是要將基因傳遞至下一代,所以色慾是基本本能,傳得越多越好。但當個體聚集成群體,這些行為會和群體內其他成員的利益有衝突。道德律法由此產生,硬性規範人類的行為,壓制人類的天性,以維持群體內的秩序。但群體之間仍有同樣的衝突;越是利益疏離的群體越不受規範。很多社群、集團、國家之間常有戰事發生,其時一切人類文明道德都會即時拋諸腦後。 姑勿論教會推動七宗罪教條是何居心,起碼都是經過慎密思考。但經過了幾百年,七宗罪熱潮已過,現時的教徒都只是讀讀經書記載的十誡就算了。但近年奇兵突起,教廷竟然搞新七宗罪教條。新七宗罪是暴發驕奢、污染環境、基因改造、社會不公、吸毒、戀童、墮胎。這些新罪行和原有的七宗罪水平相差實在太遠。它們只是拉雜成軍,未經深思熟慮,只是將現代有爭議的議題炒作一碟,表示教廷的立場;似是廣告而不是教義。教廷在這幾方面的保守立場在過去幾年已不斷受各界批評。新七宗罪經梵諦岡宣佈後,只經新聞報導當為笑談,接著就已經不成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