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12
慳電膽
近期要換燈膽想用慳電膽。去燈鋪問問那一隻適合;種類很多,不小心買了可能插座不合用或體積太大。老板很詳細介紹,優點缺點都講得很清楚。 現在壟斷市場的慳電膽是光管的改良版;縮小了、改善了變壓器又將電插頭改至和普通電燈座配合。我用光管已有幾十年了,一向都很慳電。以前光管較大,需要特別安裝,變壓器亦很大。這些缺點都改良了;它的體積只比鎢絲膽略大,可直接插入檯燈座,變壓器內置在燈膽內。 但一切光管的其他缺點仍然存在。老板解釋發光原理是以高壓交流電激勵化學氣體發出紫外線再使螢光層發光。光線包含較多紫外線。而高交流電壓使光線以高頻率閃動。雖然速度很快人眼不能察覺,但視覺神經可以感應到。以之作長時間閱讀會引起頭痛。 為免我投訴,他一早說明慳電膽不是一開即著。因為變壓器需要時間提高電壓;但卻不會像光管般閃爍十多次。我試燈時發覺延遲了半秒才有光,總算可以接受。但老板又再說開燈初段不會那麼光,要等一會兒才會達到需要的光亮度。這個延遲較為明顯,超過一分鐘。 少時已知道光管的危險,打破時會有毒氣漏出,而碎玻璃亦有毒。慳電膽亦是一樣,要小心處理廢物。於這一個產品缺點上,商家聰明地將矛頭指向政府,說完全是政府的責任,即是要用我們的公帑攪一個官方的慳電膽回收計劃。不過使用期間有事就要顧客自理。 但慳電膽耐用又慳電,是否能夠抵消缺點呢?老板當然說慳電潛力無限,雖然慳電膽價錢較貴,但每月慳少許電費長年累月計下來仍較經濟。科學證明慳電膽用二十年都不會燒。他很科學地解釋說鎢絲膽慢慢燃燒鎢絲,幾年就一定燒完。光管發光靠電能激勵原子,沒有燃燒過程,損耗很慢。我問他其他的損耗又如何,例如電極衰老、接電點生鏽、玻璃破損,或需要裝修換燈或搬家怎辦。他說要假設我用燈膽非常小心,不時拆下來清洗。至於是否二十年都不裝修又不搬屋就要自行決定。所以慳電膽真正的平均壽命其實只有幾年。 如果你覺得慳電是世上最重要的事,那麼慳電膽就一定要用。否則慳電膽就應在市場上和其他產品公平競爭,消費者的眼睛和腳是最公正的。以我看來,慳電膽有這麼多缺點,其實是一個不成熟的產品。但資本家已投入不少金錢,一定要想辦法競爭。他們使用的是暴力推銷法,以拯救地球的道德來高壓推銷。如不轉用慳電膽有人會指責你自私,不道德,是破壞地球份子。再者,他們聯同環保組織向政府施壓,反對派自然對號入座抽抽水。很多地方都因此想立法規定人民一定要用慳電膽。香港亦差一點就中計,要用大眾的錢去資助買慳電膽,資助的錢當然是流向慳電膽商人。幸好天網恢恢,臨門時發覺商人原來是煲呔的親戚,才倖免於難。 近年來救星出現,慳電膽有強勁競爭者,是新發明的LED燈膽。屈指一數,慳電膽的缺點它幾乎全部都沒有。它用發光二極管 Light Emitting Diode 發光,慳電過慳電膽,電壓低,用直流電,通電有即時反應。它是固態半導體,沒有有害物質。LED 是細小組件,集合使用擴展性甚強,各種大小的照明器具都適合,小至今日要用的聖誕樹燈飾,大至巨型室外照明板,小型露營燈,家居電燈全部可用。初推出時價錢要二三百元一個,但現在已降至一百元以下。估計如普及大量生產價錢會降至比慳電光管膽更平。但大家不用事先準備,因為它亦兼容現有電燈座。當你覺得價格適合就可以即買即用。
Einstein’s let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just passed. It shows how ridiculous religions are. We are all certain that the end of the world will come one day. It does not mean the end of everything, just mankind. Over a long period of 13 billion years since the universe began, primitive men only appeared 200 thousand […]
工會經濟學
智富雜誌下面的文章論工會,當然不是以員工福利為主,主要是講經濟理論。以員工立場,工會運動提高員工利益,什麼經濟代價都值得。資本家將經濟與民生掛鉤,就可突顯工會運動是會提高成本,從而提高物價,對民生不利。公務員搞工會不能得到大眾支持,利益有限;但可以公正地看看智富的論點,當是上了人力資源管理的一課。管理人員經常都要處理員工關係,工會是常遇到的課題。 工會可迫使僱主將公司利潤公平分配給僱員。這個概念是否值得支持呢?這裡首先有一個假設,就是公司和僱主坐擁暴利,員工不能分享成果。現實是員工受僱傭合約保護,付出勞力可獲得同意的報酬。另一個假設是員工在不合理的情況下受僱,包括不合理工資、工時和工作環境。以僱主立場,要員工可以付出合理的勞力,使工作有效率完成,其待遇亦需要合理。最理想的情況是各取所需,大家都滿意。但世事並不盡如人意,而雙方亦各自想得到最大利益,較有力的一方自可佔上風。有了工會組織,員工一方在角力時能力會增加,希望可以平等理性對話。 經濟學的說法是這個角力是一個零和遊戲。即是成本和利潤固定;員方收多一分錢就會相應少一分職位。其結果是工會形成小圈子,排擠外來者以保障自己。但員工的看法是總利潤雖然固定,但員工可以獲得較大的比例,而投資者不應坐擁所有利潤,員工支出只計算是成本。有一個說法是投入資本是投資,可以有收益;而員工投入了勞力,除了要吃飯之外亦是投資,在有利潤時應佔一份。現時已有一些公司將員工薪酬和利潤掛鉤,以股權作為一部份報酬。 現時工會運動被批評的一點是權力過大,使機制失衡。罷工被視為暴力行為,變成僱主和投資者受壓,結果是經營方式改變,成本、貨物和服務價格都被扭曲。但員工和公司其實唇齒相依,過度的要求使經營失效,公司最後會倒閉;所以在公平市場下會有一個合理的妥協。但這個情況在壟斷的行業會惡化。工會如果強大,不斷需索,公司只需將增加的成本全數轉嫁僱客,受害的就只是大眾。 文中指出始作俑者是工會在法例下有特權,而集體談判權不但給予工會很大的權力去抗衡僱主,還可以壟斷員工的自由。這個說法好像在扣帽子。雖然有權者都會腐敗,但工會需要為會員利益著想。正如我們選出了議員去代表市民;雖然他們都很腐敗,但我們仍指望議員會監察政府。香港的工會特權不多,遊行示威算是最激烈了。 還有一點有些奇怪。作者說工會幫助貧窮的員工去和富有的僱主對抗,但很多僱主其實是退休基金,為員工擁有。這個說法有點取巧。退休基金在市場投資,但不會參與公司運作。公司營運由行政人員主持。很多大股東在董事局內都不會甚至不懂得干預行政。他們只要求營運有利潤。員工各自佔有的退休基金的單位更是微不足道,不能發聲。當退休基金結集了大量資源,就會變成怪獸,存在的目的是要壯大,以維護自己利益和戶口持有人的利益。它會要求公司減低成本、增加效率以獲得最大利潤。 ********** 工會緣何不斷衰落 【iMoney 智富雜誌— ibanker 教室 王澤基】 很多人認為只有組織工會,工人在僱主面前才有議價能力。受壓迫的工人聯合對抗資本家,看似是彰顯正義的事,經濟學家的看法則完全不同。即使是傾向支持工會的經濟學家,都視工會為為了提高工資而刻意限制工人供應的卡特爾(Cartel)。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Richard Freeman 和 James Medoff 認為工會的力量來自從政府得到的法律特權,阻止他人以較低的工資工作,這是反競爭的壟斷權力,可藉此爭取高於市價的工資。 很多工會的確能為工人爭取到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福利,然而僱主的資源不變之下,就只會減少提供的職位數目。換句話說,工會不過是透過損害非工會工人、失業者、納稅人、消費者及僱主而獲益。 有人會反駁說,工會只不過是把僱主的不合理暴利分給工人而已,不影響其他人。要明白這是似是而非的歪理,我們要理解經濟學中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區別。能夠生存的企業都有盈利,但是這些盈利是股東投入資本和冒了風險才獲得的。這些盈利,我們叫會計利潤。如果把資本的成本和企業家本身的時間,機會成本等等都算進去,所有自由競爭的市場裏都是沒有利潤的。如果把所有成本都算進去,還有的利潤叫經濟利潤。自由競爭市場沒有經濟利潤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如果有,就有人進入市場,把經濟利潤搶走。如果工會減少了企業的會計利潤,就會減少了資本的回報,企業家就會把資本放到別的行業,降低了規模,聘用的 工人也少了。從美國的例子看,很多有工會的企業,如鋼鐵、汽車、航空等長遠來說都走向衰落。只有壟斷性行業才可能有經濟利潤。 美國工會的其中特權,還包括免稅和豁免反競爭法,法律亦規定企業必須與工會談判。在工會的要求下,企業必須撥出部分地方予工會處理會務。一旦政府批准工會作為一群工人的代表,在往後任何集體談判中,無論當中個別員工贊成該項目與否,工會也就是該群工人的代表。工會可強制要求成員,甚至非會員繳交會費,換取工作機會。這些資金常常被用作與集體談判或員工福利無關的用途,譬如政治運動,盡管這有違聯邦法律,但沒有太多人在意。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形容,種種豁免權已讓工會成為不受一般法律約束的特權機構。 工會無法在競爭環境內蓬勃生長,一如所有成功的卡特爾,工會依賴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兩次世界大戰和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時,工會發展特別迅速,原因是當年有大量推動組織工會的法例通過。 組織工會有甚麼經濟好處?綜合多個經濟研究,八十至九十年代,視乎行業及經濟環境而定,工會成員的薪金比非工會工人的高出15%至 30%。如製衣、紡織、 教師、政府白領的工會沒太大壟斷權力,幾乎對薪金全無影響。但代表煤礦工人、建築工人、貨車司機、船員等工會,卻能為其工人爭取比擁有相同技術的 非會員高出平均25%的工資。 工會將工資抬高過合理水平,令非工會工人的工資被調低。而盡管經常打着「維護弱勢工人」的旗號,許多工會實際上就是妨礙黑人、婦女、少數民族等弱勢社群就業的原因。理由很簡單,因為工會的工作工資高於市場價,求大於供,所以要以別的辦法來分配。除了爭取工資福利,工會的另一個功能是配給工作。沒有條例規定工會領袖必須以像投標等公平方法分配工作機會,他們可以根據個人喜惡辦事。經濟學家 Ray Marshall 是卡特(James Carter)總統年代的勞工處秘書,盡管他傾向認同工會,但他最著名的一份學術研究,是記錄三十至四十年代工會如何排斥黑人。當然,那時美國整體社會仍嚴重歧視黑人,現代的歧視不可能像從前明目張膽,但任人唯親、排斥新移民仍然是許多人的劣根性,包括偉大的工會領袖。以價格來競爭是非常公平的, 因為錢從來不管膚色和性別。 工會無法長期維持不合理的效益。經濟學家 Carter、Linneman 和 Wachter 統計發現,工會工人的薪金溢價,長遠導致工會工人的職位大量流失。從1973年至1987年,鐵路業工會工人薪金的平均溢價由32%升至50%,但工會工 人的職位從52萬下降到25萬。建築業、製造業和通訊業有近似的現象。 近數十年中,美國私營企業的工會代表人數大幅減少,從1970年的高峰1,700萬人下降了到2002年的880萬人。一個主要的原因, 是大部分工人並不怎麼喜歡工會。調查發現,非工會工人在就業安全感、工作表現、投入決策方面,評分都較工會工人高。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美國經濟轉型,市場有更多中小型的公司出現,職場上有關需要專業技術的職位增加,削弱了工人工會的規模。 工人組織不是壞事。工人可以由組織代表為他們談判勞動合約,提供業界信息或職工培訓、福利計劃等,但工會不應該享有法律的特權和豁免權。在經濟學上,共謀 (Collusion)從根本就是壞事。工人不應該被允許合謀定工資。工會制度排斥非工會工人,過去歷史已經證明,工會能爭取的額外利益,都是從其他群體身上奪取的。 即便不從效率而從社會財富分配的角度來看,認為工會代表為勞工階層伸張正義,是一種非常感性的想法。這是假設了公司的老闆必然富有,而打工的必然貧窮。在現代經濟,這種想法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多數大企業的大多數股權都是由退休基金,亦即比工會會員要窮的小散戶擁有。 **********
長者津貼
長者津貼計劃已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通過前引起激烈爭辯,說是否只資助有困難的長者,或是派錢給所有長者。這個議題不難解決。雖然有議員欺負弱勢政府硬要拉後腿,但民意大都支持要有資產限制。但當大家都在注意爭辯的要點時,卻忽略了資助資格的細節。林本利博士比較心水清,他的一篇文章指出現時制度的不合理處,使很多其實資產超標的長者都可以獲得津貼。 現時有一些騎牆派議員,希望兩面都得益。他們一方面反對全面派錢,另一方面又要求提高資產限額,想以利益從一些市民中得到選票;可謂缺乏原則,對津貼資格不理解。 政府為了希望減少行政障礙,亦想簡化手續,以致制度出現很多漏洞。以林本利的說法,致命點是和其他福利資格的資產計算標準不一致。特別是子女供養的入息和自住物業不用計算,以致有些其實富裕的長者都可合乎領取津貼的資格。但我卻覺得這兩點有些不切實際。子女供養的金錢是義務性質而不是合約,要切實執行有反效果。現時綜援制度正是如此;子女們可以不再定時供養,而只是偶然給予現金;或索性簽字聲明不供養,以避過限制。自住物業更在很多法例下被認定為不動產,為居住必需條件,不能隨便轉換為現金。 但如何認定誰是需要幫助的長者確是一個重要課題。這其實和其他福利資助資格的考慮是同一根源。固定收入是基礎,資產的考慮是要基於其轉換為收入的可能性和流動性。歸根結底,是要定出一個標準。如以貧窮為資助標準,就是貧窮線。但如以合理舒適生活為標準,如可以去飲茶、上網、消遣等,又是另一標準。而貧窮線的制訂極度政治化;稍為低一點就會少了很多窮人。政府說已著手研究,這個議題會是另一場立法會戰爭,程度要比最低工資的爭論更為激烈。 ********** 富貴長者合資格領2,200元林本利梁振英上台後,急急推出長者生活津貼,以為藉此可以爭取民望,不料竟然遭到各黨派反對,無法如期推行。最後政府以「突襲」方式,取得立法會財委會 撥款聘請人手,籌備長津計劃。按照政府的說法,長者生活津貼是為補助本港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長者的生活開支,目的是扶貧。長者生活津貼既不像高齡津貼 以敬老為目的,亦非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過渡安排。只可惜,政府官員為了急於推行有關計劃,採用了高齡津貼的資產及入息限額,結果是有需要的長者可能得不到津貼,反而經濟富裕的長者卻得到津貼。 現時65歲至69歲的長者,申請高齡津貼要申報資產。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資產包括土地或物業、現金、銀行存款、保險計劃的現金價值、 股票及股份的投資及其他可變換現金的資產。單身人士資產限額是186,000元,夫婦則是281,000元。至於入息限額,單身人士為每月6,660元, 夫婦則為10,520元。政府為了讓長者生活津貼盡快上馬,不惜製作宣傳短片,向長者宣傳申報入息和資產很簡單,指明自住物業不計算,子女給的錢也不算收入。這種宣傳伎 倆,不單誤導長者,亦令到津貼可能落入一些根本沒有經濟需要的人手上。負責官員更提到長者可以將資產轉移,以符合申領條件。 上一輩的人,往往以生兒育女和買樓投資作為退休準備。現在政府宣傳子女給父母的錢不算收入,自住物業不計算作資產,便很容易導致出現富裕長者領取生活津貼的情況。一些有兒有女的長者,每月收到子女超過6,660元的生活費,是否仍應獲派2,200元?一些住在過千萬元豪宅的年長夫婦,是否每月應該得到4,400元長者生活津貼?他們若有經濟需要,是可以申請「逆按揭」,每月可領取萬多元年金作生活費,直至終老。二人若是退休公務員,每月領取10,520元長俸,是否仍應獲發4,400元的津貼?政府人口普查,計算住戶收入是包括非同住子女給父母的生活費。計算本地生產總 值,自住樓宇的市場租值亦計算在內。現在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及入息定義,明顯與上述定義不一致。 65歲或以上長者,若成功申領長者生活津貼,首五年可以得到132,000元,70歲之後,每月可較生果金多領1,110元,十五年可多領約200,000元,總數便是30多萬元。倘若夫婦二人都合資格,便可獲得接近70萬元,是28萬元資產上限的兩倍多。由此可見,現時高齡津貼的資產入息上限,並不適用於長者生活津貼。政府實應仔細研究,建立一個更合情合理的機制,能夠真正幫助經濟上有需要的長者。 **********
三無概念
很久以前,我曾上過領洗班,是在上宗教課以外的另一些教導,主要是宗教歷史之外的靈修課程,為領洗做準備。我還記得第一課神父就強調天主的三無概念:無所不在 Omnipresent、無所不知 Omniscient 和無所不能 Omnipotent。當時覺得很有道理,應是萬事萬物的根源和極致。 但接著下來的教義卻全都和三無概念不一致,使人覺得宗教有點問題,和所謂天主的全能有衝突。這帶出一個事實,就是宗教更似是人為的體系,和一個全能的神的概念大大脫節。 第一個神的概念是他是無所不在。既然無所不在,為何需要有神的居所如教堂廟宇等?難道他四處巡視但要休息時就回到教堂?我們很清楚知道這些場所的需要。敎徒到這些地方是因為它們是宗教的代表,為宗教需要而聚集的地方;可以見到神父牧師和其他教徒,亦可以被他人見到。一群人聚集在這裡,有身份認同感。自己認為神在心中而只在家中做崇拜神父牧師會不高興。一些宗教社群還會派人上門質問。在一些以使用宗教來統治的社會內宗教場所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就是權力代表和權力中心。這些被膜拜的神為了宗教的目的有時並不是無所不在的。 第二個重要的概念是神是無所不知。既然是無所不知,我們想什麼和結果是什麼神已經知道。既然如此,為何教徒還需要祈禱?但大家都認為祈禱十分重要,是和神在對話,有些人覺得是在告訴他一些他居然未知的事。祈禱在人的心靈上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因為可以將自己所想的有一寄托。還有一個做法是為他人祈禱,可以在對方面前做,或是一群教徒一起做。這一個社交動作在禮節上十分重要,可以加強在群體間的身份認同感。但神一早已知所有結局,所以他亦已知大家會祈禱什麼,和誰會失望。在祈禱的效力方面,有宗教人士假稱神會給人選擇自由,即是神不知結局,由人類自主。這個說法直接推翻神是無所不知的立論。 神的最大能力是無所不能。這是一個謬論,因為無所不能是不可能的。最簡單的想法就是不可能有一支可以刺穿萬物的矛,又有一個永不能被刺穿的盾。古老的多神宗教會幻想有善神惡神,但要有全能的神就需要一神論。但如何解決善惡之爭?現在解決的辦法是膜拜一個殘廢的神,只會作善,惡事留給次一級的魔鬼去做。 其實神如果是無所不能,就世上所有善事惡事都是由它而起。大家可能聽過愛因斯坦在辯論量子力學時曾經說過:神是不會擲骰子的。波耳對此的答覆是我們不能告訴神怎樣做。一個無所不能的神是不能被告訴怎樣做。他怎樣做都可以,包括至善至惡;正如老子所說:他以萬物為芻狗。人妄想以祈禱要求神做這樣做那樣,其實是不可能的。以神的概念來說,神做什麼都可以,而且他一早已知道將會做什麼和結果如何。從歷史和人類自己的經驗來看,神所做的大都不是好事。 結論是三無概念並不是正確的觀念。一個隨機的世界更是真實。如果還要和神拉上關係,他是會有能力包含一切事物會發生的所有機會。即是他位於非常高的維度,可以同時穿越時空和無數的平行宇宙。對他來說,骰子同時出現一至六點,而人的生與死同時存在,我們亦同時生活在天堂與地獄裡。
Monsieur Lazhar
我的插班老師 Monsieur Lazhar 是一套加拿大電影。加拿大是一個國家,但因語言而嚴重分裂為英法區,程度達致要舉行公投讓東部法語區獨立。這一套以 Montreal 為背景的電影是法語對白。 這電影在加拿大得到很多個奬項;現又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來頭不小。它是由加拿大劇作家 Evelyne de la Cheneliere 的著名劇本改編。 故事其實很簡單。有一個小學老師在課室上吊自殺,學校匆匆請了一個來歷不明的代課老師,原來是來自亞爾及尼亞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劇情圍繞著學生的困擾和老師的困擾,尋找解決的方法。到最後學生的心結可以解開,但老師身份被揭穿而要離開。 劇情的進行很緩慢,只是敘事又沒有很多笑位。不似寒戰和占士邦每分鐘都要刺激你的神經。導演描寫心情很細緻。成年人演員可以表現演技,但小學生的真情流露就需要導演功力。 電影仔細描寫校園生活,但隱喻現代教育面對的問題。家長的過份保護和干預,對學生並無益處。面對心理危機更是手足無措。電影更帶出難民問題。北非亞爾及利亞以前是法國殖民地,現時都用法語。政局動蕩產生的難民會以加拿大法語區為目的地。影片講述的是當地難民情況,但世界各地的難民都面對同一待遇。所以這套電影在各西方國家都引起共鳴。 如果你想追求刺激,這套電影並不適合你。如果你想要複雜的劇情,這套電影亦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想有題裁思考一下世界的現實,這套電影可以給你一個機會。
北海大地
讀完氣候文明史,得到的結論是地球已開始進入溫暖期,人為因素只佔一少部份。未來幾十年可能全球氣溫會上升,冰原溶化,海平面上升,大量陸地被淹沒,人類面臨大災難。但亦有很多人認為人類適應能力很強,科學發展可以應付環境轉變。最重要的是在已知歷史上人類從未遇過可能滅絕的事件,心理上未有面對這種情況的準備。但國家地理 12月號有一篇報導,描述一件類似事件,可以一瞥災難發生時的可能情況。 在北海中部,位於蘇格蘭和荷蘭之間,有一個淺海區叫多格淺灣 Dogger Bank。漁民在此區經常撈到古物如人骨,用具等。因為位置距離大陸很遠,初時認定 Dogger Bank 以前是一個島,有人類聚居。之後的考古研究發現這一區的文物和英倫三島和北歐古文化相似,是相關族群。近期的古天氣和古地理的研究更令人吃驚。在一萬多年前的冰期完結時,海平面比現在低幾百尺,整個北海和英倫海峽都是陸地,和歐洲大陸連在一起。Dogger Bank 不是一個島,而是丘陵地帶。泰晤士河和萊茵河一起流入現今的英倫海峽位置,形成一個大河谷。北海這一片陸地,面積有英倫三島般大,現被稱為 Doggerland。這裡有平原和河流,適宜人類居住,估計人口不少。 大約在七至八千年前,地球暖化速度加快,海平面可能在數百年間上升,將整個 Doggerland淹沒。這一個過程在荷蘭仍可見到。現代科技讓荷蘭可以在這幾十年間僅僅抵禦,否則荷蘭有三分一土地已在海底。 從沿海和海底沈積物的考古研究可以找出當時人類生活的情況。以地理來說,首先是沿海地區的平原被大水淹沒,內陸仍有丘陵和湖泊。第二階段是水位再升高,陸地變成沼澤和淺灘。最後是陸地徹底被海洋吞噬。八千年前農業已有雛型,但在原野覓食仍是重要食物來源。平原陸地的損失使食物短缺,人類向高地移動;食物由陸上動物轉向湖泊魚類。當湖泊開始消失,海洋入侵,食物再轉向淺海魚類;直至人類再無容身之地。這些食糧的轉變可從人類聚居遺跡的食物殘渣中找到。當聚居地被壓縮,族群之間的爭逐變得激烈,暴力衝突和戰爭頻密。很多古墓地的遺骸都發現暴力損傷的痕跡,連兒童都不能倖免。Doggerland 被淹沒不是發生在一夜之間,其過程可能有幾百年。初時人類要逃避大水,但水退後又回來重建社群,直至最後大水永不退卻;其間的折磨可能跨越幾代。向東西兩方移居的人類在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倖存,但移向中部 Dogger Bank 山區的人類最後滅絕了。我們在北歐、蘇格蘭和一些北海偏遠島嶼都發現幾千年前的巨石陣祭祀地點。現在終於明白它們當時位於高地,面對漸被毀滅的平原。 以此發展推論,地球暖化幾十至幾百年後的情況可想而知。沿海地區會首先受壓,大量資源要投放在拯救少數位於海岸的城市。氣侯大轉變使農業萎縮,糧食短缺,無法餵飽九十億人口。很多地方會發生飢荒,大量的難民會四處流竄,跨越地域和國界。各國政局都會動搖,戰爭會因爭奪土地和資源而爆發。究竟人類能否逃過這一劫,或者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生存下來?現在應該要開始思考應對災難的方法。
耶穌哭了
耶穌哭了。這真是大件事。事源在印度孟買,一間天主教堂 Church of Our Lady of Velan Kanni。這裡有一個耶穌像;有人發覺耶穌面上有水滴下,好像耶穌在流淚。人們都說這是一個神蹟,有人收集這些水當是聖水來分派。這間教堂變成聖地,不斷有人前來朝聖。 印度是一個很宗教的地方。幾千年前已受波斯的宗教影響,後又發展成為婆羅門教。約二千五百年前,佛教和耆那教興起,維持了幾百年然後再有印度教加入。約一千年前伊斯蘭教傳入,亦佔一重要地位。到了英國殖民地時代,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對峙而結果令國家分裂。基督教由英國人帶來,天主教亦隨著貿易進入印度。所以印度人的迷信已有很久遠的傳統。 滴水變流淚,聽起來都令人懷疑,除非是極度迷信。真相是由一位印度人 Sanal Edamaruku 揭開。他查明滴水是來自牆內的污水管漏水,並不是神蹟;而信眾竟然飲用這些聖水,對公眾衛生有極大影響。 事件到此才真正展開。Sanal 因為揭露神蹟真相而被印度政府起訴,有可能被監禁三年。他又收到死亡恐嚇,結果要逃到芬蘭。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 對此事作出報導,你可以看看詳情。 印度政府這樣做是有根有據的。印度有褻聖法 Blasphemy Law,是在十九世紀由殖民地政府建立,對褻瀆宗教作出處罰。Sanal 現時遊說歐洲政府向印度施壓,要求停止檢控和修改法例。褻聖法和印度憲法有衝突,因它侵犯了言論自由,又使很多無辜的人因小事受重罰,就算在 Facebook 對宗教留言不當都會被捕。Sanal 在愛爾蘭都柏林接受訪問,當地反應很強烈。愛爾蘭是天主教國家,亦有類似的褻聖法。因為印度事件,人民正呼籲政府廢除此法例。正如編輯所說,”We shouldn’t be so smug in Ire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