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3

Cloud SLA

The current trend of computing is moving to the cloud.  It is easy; it is convenient; and it is cheap.  The main worries on cloud computing are security and availability.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f this market is very intense, with a lot of entrants competing on price.  Besides speed and capacity, on which all service […]

研究押後公務員退休期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出招,針對人口高齡化和勞動人口下降,進行研究。人口高齡化的情況可從人口統計資料直接推算。十年後老人比例現時已清楚知道。現拋出的方案,是想延長退休年齡,先由公務員做起。這個議題對EO有直接關係。首先公務員自身退休安排受影響,而人事部更要負責所有公務員的退休事宜。在咨詢期間,還要負責解畫和統籌員方意見。工會GEGA更應負起照顧全體會員退休福利的大問題,我想現時已應該開始詢問會員的意見。 第一個問題是對長俸是否有影響。上一次延長退休年齡至60歲連長俸年期和計算因子都被改,福利其實降低了。如果再改至62或65歲,是否如果做不到這年歲長俸會較少呢?起碼現時在職人員應該可以選擇不轉制。現時很多公務員未到60歲已達最高長俸額,如何可誘使他們不退休繼續做下 去。但這個更改對公積金制的公務員較為吸引。如果健康容許多做幾年,公積金的數額會增加。 真正的人口政策考慮是讓老人不退休繼續工作是否正確。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失業率是3.5%。就業不足率是1.6%。 這是一個較理想的數字,勞工市場並無短缺。當老人不退休佔據了職位,年青人就業和升遷的機會就減少了。現時一個重要抉擇,就是究竟要老人再做下去,養活自己,還是要快快培養年青人增加生產力,使他們更有能力照顧長者。有學者推算說因未來十年老人比率高,年青人生產力不足養活家庭再加上老人。但這個現象未必長久。因現在年青人比率較低,再看遠一點,當他們年老時老人比例亦同樣降低。老人問題可能只是這二三十年間的事。期間整個社會可能要承擔老人福利開支,但長遠的情況會較平衡。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又提出要審視非本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人口的需求,估計有二十萬人。其中十萬人會回港居住,四萬人會跨境就學。這可能有統計數據支持。但人口流動是雙向;應要推算有多少香港人長期留在中國。入境處的出入境電腦記錄應有準確數據。以上所說的多個問題,我在去年六月已說過, 再看一次亦大同小異。 ********** 公務員研究押後退休期 【本報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主持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昨日召開第三次會議,委員會探討本港面對人口高齡化和勞動人口下降的趨勢,延長人 口的工作 年期有助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而公務員事務局已就延長公務員的服務年期,展開內部研究,預計於今年年底完成數據收集及分析,再進行諮詢。 督導委員會又審視非本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對本地教育及醫療服務的需求,得悉共約有二十萬單非或雙非童,估計當中約有一半可能在日後返港居 住,另外,約有兩成兒童會選擇以跨境的方式來港就學。這些兒童將陸續屆入學年齡,小一學位的需求因而預計於一六/一七至一八/一九學年期 間達到高峯。 **********

Private cloud

Cloud computing, though being claimed to be the de facto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of today and tomorrow, is not without problem.  The fact that data is being stored in the cloud is a terrifying thought for many.  Personal usage and low level usage may have less fear.  But large corporations with sensitive and life-and-death information are […]

基督徒偷拍

基督徒偷拍,被判入獄四個月。這段新聞自三月起廣泛流傳,不斷有評論又不斷被轉載,而內容又極強調被告是基督徒。我覺得這個案件的曝光程度有點不正常。基督徒其實只是凡人一個,不過沉迷了宗教。人的劣根性,不論是否基督徒都會有。而基督徒犯法犯罪,或有不道德行為,亦是家常便飯,和其他人無異。法庭消息和新聞報導每天都有不少;但不見得有人會刻意追查個案中人是否基督徒。如要做統計,基督徒在這類人的百分比可能和他們在人口的百分比相若。 但為何被告的基督徒身份會被強調,是否有人在製造新聞,製造輿論?我上網追查,找找這段新聞的起源。被告去年在東鐵偷拍被捕,只是小新聞。當時只報導拒捕和企圖毀壞手機證物。直至今年三月提訊,被告不抗辯直接認罪,更使新聞價值降低。但被告認罪的書面陳詞,卻提出犯罪的理由,作為開脫或減輕刑罰的依據。第一:他是基督徒,嚴守教規;第二:教規嚴禁婚前性行為,壓抑了慾望;犯罪的原因是想減壓。他更呈上牧師的求情信,說已悔改。這一段陳詞引發新聞爆炸,陳詞變了頭條新聞,罪案反而變成次要。 被告選擇這個理由,可能基於兩個假設。第一是一個誤解,以為基督徒身份可以給人一個正直和道德高尚的錯覺;基督徒自然就會是好人,犯法只是技術上錯誤。第二是他其實是教條的受害者,一條不正常的教規使他違反自己意願而終於犯法。這兩個假設本身已是自相矛盾。如果是真正基督徒就會遵守教規;但又同時以教規為開脫藉口。牧師亦同時作了矛盾的求情。基督徒犯法是不可以說是因教規而情有可原;這個說法將教規置於不確立境地。幸好法官精明,這些似是而非又不合邏輯的陳詞當然不被接受,判他入獄。這個案件的後遺症是給了大眾把柄,暴露了宗教的虛偽。 公眾因人的身份而有錯覺是常有的事。不單止是基督徒錯誤地自覺或被覺得較有道德,人們表面上都會有錯覺認為高官、校長教師、神父牧師、專業人士、甚至父親自然就是道德權威。這些錯覺已一一被打破;個人表現不合理就會被人質疑。另一段相似的熱門新聞是陳振聰信教。有人認為風水師是專業人士又是宗教人士,信徒對他深信不疑;就算是半信半疑者都很羨慕。但一位最成功最高薪酬的風水師現身說法,說風水是騙人的;這真是對宗教一重大打擊。接著他宣佈信基督教,難保他日又有同一遭遇。有人說他知道風水騙局被拆穿,就改用基督教搏同情;有人說他真心改過,是為基督教大勝利。事之分曉,到假遺囑案審理時就清楚。如果遺囑是風水騙局,他是否會改錯清楚說明之?如果是基督徒卻又隱瞞罪行又如何開脫?且看法官又有何精明的判決。 【本報訊】聲稱遵從教會規條禁婚前性行為的基督徒電腦技術員,為了紓壓而偷拍裙底,但在東鐵偷拍時失手被捕,揭發他已偷拍了18個月,電腦藏有逾4,500段的裙底短片。裁判官昨判刑指,被告除在公共交通工具犯案,亦在辦公室開會時將手機放枱底偷拍裙底,判他入獄4個月。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這個成語人人都很熟識。「三字經」中有 “融四歲,能讓梨”。他是二千年前東漢時期的人,四歲已懂得禮節。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長。他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這個成語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禮讓。 我對這個故事有點疑問。第一,為何孔融讓梨會成為成語故事?第二,孔融為何會讓梨呢? 古代儒家禮教有五倫: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各有其序。這是很古老的傳統,在當時是法律。如果不遵守就可以入罪,刑罰很殘酷。歷 史學家評論五倫,認為是維持社會秩序的系統,是管治的基礎。這些基本禮節的概念和儀式都很嚴謹,人民從小就要學習,是一種強迫性的道德灌輸。雖然五倫關係被說成是自然現象,和天地同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品質;但事實上因為需要用到洗腦式教導,就使人懷疑這是不是後天硬加於人民的謊言。千多年來的中國都受儒學禮教影響,而專制的統治亦不容人民質疑這套禮法。直至較現代的數世紀,民主自由概念興起才有改變。 首先要變的是君臣關係。在民主社會,統治階層由人民選出來,為人民服務。父子兄弟關係因鄉村式生活有巨變,城市發展和交通便利,幾代共同生活的情況已很少見。家人各自求生,父子兄弟的關係比以前大大減弱。夫婦關係亦和以往不同,婚姻不再是永恆的關係,而女權的改善亦使夫妻關係改變。反而朋友關係仍可維持,有時比其他四倫更緊密。雖然現今社會你虞我詐,但朋友是人們交往最頻密的對象,可以交心的尚有不少。現代社會對五倫沒有法律規限;只有在暴力襲擊和財物欺詐時才有刑事檢控,一般有關禮節的問題只有道德空談。 回到孔融時代,禮教是社會必然現象,可以想像人人都充分了解,深信不疑。讓梨給兄長的行為是由禮教規範,是必然的事。但孔融讓梨一事為何會引起哄動,使人奔走相告,更傳誦一時呢?由此可推論,對兄長事事禮讓在當時已經不是常有的事。家長們都要費盡心思,軟硬兼施教導小童, 而效果仍不理想。忽然有一個孔融,只有四歲,就已經可以自發地讓梨給兄長,怎能不令人印象深刻,更將此事用作教材呢。孔融讓梨事件還有一點使人懷疑,父親為何要孔融分梨呢?古時階級觀念甚重,各人的位置都有規範。客人來到,帶來禮物,當時的禮節應是表示感謝,對禮物很重視。負責將禮物有禮貌地分發這一項工作,應是由長兄負責。但父親指定由孔融去做,顯然胸有成竹,知道孔融不會失禮。如此說來,孔融讓梨是早有預謀,讓父親揚威,讓大家知道教子有方。這亦是孔融讓梨故事不斷發酵壯大的其中一個原因。亦可以想像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刻意說給不肯讓梨的小孩聽,以儆效尤。 孔融為何會讓梨呢?根據成語故事,有兩個重點。一是孔融特別聰明,小小年紀已通曉禮教,懂得尊敬兄長;二是家長教導有方,從小就已教導孔 融遵守禮節。這是讓梨的表面現象。人類由其他生物進化而來,生物本能存在於基因之中。所有生物都以傳宗接代為最重要求生之道,會用盡一切 方法使下一代可以生存下來。當後代幼小無助時,父母會提供食物和一個安全的環境。所有年幼的生物都是幸福的,活在父母保護之下。他們其時身處環境裡面的競爭者,就只有兄弟姊妹。就算是植物,同時發芽生長的幼苗都要和隔鄰的兄弟爭奪陽光和養份。動物兄弟的爭奪更表面化,有很多動物巢穴食物不足以養活眾多兄弟姊妹,最強的一些會殺死弱者以求生存。當有食物時,大家會爭先恐後。就算在食物充足的環境,兄弟之間仍會爭寵,務求得到父母最佳照顧,使生存機會提高。在一些活躍的動物群體中,兄弟之間會不停打鬥,以作為遊戲並鍛鍊獵殺技巧,強者就可佔據領袖地位。兄弟之間的爭奪是從小就要有的基本求生本能。 當人類發展了社群生活,認識了合作比爭奪更有利,禮教系統建立了,然後就要教育大眾遵守。但這些違反自然本能的行為不容易生根,需要洗腦教育,再以嚴法強制執行。教導小孩充分配合不是容易的事,一般來說基礎教育都要很多年,而且成年之後仍然違反禮教的事亦經常發生,需要官吏行使權力處罰及糾正。回到孔融個案,為何他只四歲就會主動讓梨呢?小孩接受知識起初不求甚解,只知背誦照做,是非意識要慢慢培養。如要快速有效,父親就要嚴厲執行禮法和改變其行為。另一個有效的方法來自強者,兄長要對付四歲小孩非常容易。孔融乖乖讓梨,可能就是家暴的受害者。這些影響建立了孔融的性格,非常聰明懂事但內在反叛性強。有賓客對大夫陳韙提及讓梨事件,他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駁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真實性格就自然流露了。孔融之後的命運如何呢?他為官至太中大夫,但他為人恃才傲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並多次反對曹操的決定。最後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的罪名殺之,並株連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