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uly 2013
Mandatory education
All living things have an instinct to learn. Human beings could do it better by passing along what was learned and accumulating it, thus created the human civilizations. We call this system of learning education. It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initiative in human life. Education is very valuable, or precious, or expensive. In the […]
Free Education
Education vouchers are in use in many countries as the provision of education to citizens.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y of the voucher system is a defined benefit to citizens in assisting children’s education. Its fundamental principle is capitalist in viewing education and its cost in monetary term. As the voucher is in the hand of the […]
神蹟的困惑
梵蒂岡剛剛宣佈,其樞機評審團 The 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 已確認2011年在波多黎各的一個女士從絕症中康復是由於在2005年已死去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施行神蹟。整個事件有一個動機,是為羅馬教廷準備封他為聖人鋪路。天主教封聖有一規定,是要有貢獻的聖人曾施行兩個神蹟。 這個事件在全世界引起議論。支持和反對的雙方都發表意見,辯論這些規定,這個封聖安排,再引申至科學求證方法。Los Angeles Times 有一篇評論寫得較好,可以參考一下。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位二十七年,任期甚長,期間貢獻良多。雖然屬於守舊傳統一派,但他致力世界和平,又和其他宗教交好,其名聲不錯。以天主教的傳統,給予天主教聖人之名是當之無愧。但古老教條規定要他先施行兩個神蹟,就引起相當大的爭議。現時通常所見的神蹟,都是一些修女或教徒從疾病中康復。證據都是由於醫生說不能醫治。如果不說陰謀論,那麼神蹟就是由於不稱職的醫生。神蹟的宗教解釋是迷信,可算是云云宗教缺點之中最令人困惑的。對神蹟的解釋不信服是很多人離棄宗教的原因。 科學界舉出很多理由去反駁神蹟結論,包括搜證、推理和科學化研究求證的理論。但這些辯論已經進行了幾百年,仍然沒有結果。科學界以邏輯推理指出神蹟的不科學。宗教界是以完全不相同的理論去自圓其說,最根本的基礎是信仰壓倒一切,以自身相信的解釋去排除一切邏輯和事實證據。最後各自都不能說服對方,這個僵局的說法是各自位於不相關連的領域 Non-overlapping Magisteria。 雖然神蹟很多時都是一些科學未能解釋的現象,但宗教將這些現象騎劫了當成是神蹟卻未必是明智。這一個神學觀點稱為 God of the gaps,將科學上的缺口當成是神存在的證據,神就像存在於這裡。但科學不斷發展,很多不明現象被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再發展成獨立知識體系。缺口沒有了,神在此就無處容身。這對宗教的可信程度大大打擊。倒不如不要再確認神蹟,就以信仰和對人類的貢獻為基礎對受尊敬的人士封聖。 十八世紀哲學家 David Hume 曾說:No testimony is sufficient to establish a miracle, unless the testimony be of such a kind that its falsehood would be more miraculous than the fact which it endeavors to […]
The Late Quartet
全世界的老人問題漸趨緊張,各國的議題亦漸漸集中於此。近期有好幾部電影都以老人問題為主題,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探討這一個問題。一年前有一電影黃金花大酒店 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講述一群退休英國人到印度渡假,困在一間要倒閉的酒店內。故事相當勵志,老人們找到了人生目標、第二春、事業新發展 。故事帶出一個訊息,退休後仍有多姿多采的生活,只要肯去尋找,仍可活得精彩。 但燦爛的退休生活並不是必然。年老退休仍然精力旺盛只是短時間的事。人始終要老去,結果是照顧自己都有問題。上一個月就看到另一套電影黃 金花四重唱 The Quartet,講述退休的音樂家要入住老人院。很多位都已退化至需要特別照顧的地步。雖然大家都很留戀過往風光的時候,但技藝已漸漸消失。故事環繞著一 個為老人院籌款的音樂會,其壓軸演出是著名歌劇 Rigoletto 的一段四重唱。四位昔日曾演出的巨星都在老人院,但其中主角已信心全失。編劇用了幽默搞笑的手法,描寫他們怎樣克服自己,終於做了一場演出。片中有很多退休音樂家,現身說法粉墨登場。
誰在看我的電郵
我曾經不止一次告訴各位,在辦公室用電腦是沒有私隱的。你的系統管理員是有權限看到所有經過伺服器的數據。你在用的安全權限只是管理上的需要,將資訊分類。試想想如果你忘記了戶口密碼,系統管理員是可以幫助你解決的。他當然亦可幫助機構解決你。但我們通常都覺得資訊安全是理所當然,自己亦沒有什麼秘密不可告人,所以大家都當不時發生的洩密醜聞是花邊新聞,與己無關。 斯諾登事件其實性質一樣。網上流動的數據被監察是正常的事。正如聲音或無線電訊號在大氣傳播,人人都可接收到。斯諾登事件成為政治事件, 全因美國政府的虛偽,雙重標準,指責他人入侵網絡,但其實她自己一直在做。斯諾登雖然只是將大家已知的秘密說出來,但他有官方文件在手, 醜聞就升級了。 剛看到下面林煒舜的文章。雖然他並沒有說什麼秘密,但他以自身經驗再印證出在機構內員工通訊是沒有私隱的,公司是可以隨時翻看電郵,網頁瀏覽記錄,以至硬碟上的檔案。他更開章明義,說明機構的思維,為何要監察員工,有何益處。這樣說來,機構就可理直氣壯的做,正如美國國務卿所說,一點都不稀奇。 根據美國政府的解釋,我們亦是想當然的假設自己只是香港七百萬人中的一員;數據無限,怎會千揀萬揀來看我的電郵。最多只是統計數據中的一 個數字。但林博士的解釋,機構是有誘因,有動機,有目的和有誠意來看你的電郵。根據現代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是需要知道員工的變化,包括他們個人情緒的變化,對公司前景看法的變化,對目前崗位滿意度的變化。以前一些勤力的人力資源經理會巡視工作間,會見員工,問卷調查,做質量圈等;但都不保證資訊準確。現代科技進步了,監察電郵可算是一個不具爭論性的方法來了解員工,不過當然是要秘密進行。雖然如此,但電郵流量仍是大得不得了。我想不會有機構能監看所有電郵;抽樣檢查就有可能,有些大機構還可能會過濾一些敏感名詞來選擇監看。 但如果你是一個受注視的員工,被監看的機會就會以幾何級數爆高。斯諾登都爆料說高官、議員、學者、領事人員和活躍人士是全部被監看。 ********** 商管心理學: 監察員工的電郵? 資本壹週 – 2013年6月28日週五香港時間上午6:00 林煒舜 臨床心理學博士 叛諜追擊、走佬特工,不論你用哪套美國電影的名字來形容斯諾登來港爆料事件,這宗事件充滿娛樂性是不爭的事實,至少為從來無資格涉足世界政壇的香港,帶來了罕有的刺激。這事件的本質,是美國政府原來一直秘密監察全球電郵。由於美國平日總扮演批評別國不尊重人權的角色,這事爆出來,令奧巴馬政府格外尷尬。 但平心而論,這類監察和你我可說無關,即使我和你的電郵都在監察的範圍,大家都明白,實際上沒有人有興趣去分析我們的電郵。就算被抽中分析,對我們也全無影響,除非我們另有不為人知的身分,例如你是塔利班,或我是俄羅斯特工。所以,美國監察電郵只是侵犯了我們的私隱,對我們則沒有實質影響。 可是,若一間公司監察員工的電郵,情況就不同了。首先,公司管理層能否做到監察員工電郵呢?答案不言而喻。現時大部分中小企,為了體面, 都有屬於公司的電郵地址,反正都是免費的。但有些稍具規模的企業,用的卻不是街外的免費伺服器,而是自己租用的伺服器。你在公司內,用公司的電腦,以公司的電郵和別人通訊,你認為公司有能力監察你嗎?當然,公司會否這樣做是另一回事,但能力上絕對可做到。甚至,即使你在公司內用自己的手提電腦,以自己的雅虎電郵和人通訊,要監察也非無可能。就我所知,本港有一家學術機構,就有這樣的準備。只要校方覺得有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取得行政批准,隨時可翻查任何一位員工在某日某時, 發出過甚麼電郵、瀏覽過甚麼網頁。 反過來說,假設一家大企業的管理層,不惜侵犯私隱,派專人秘密監看公司員工的電郵,有沒有實際作用?這樣做當然是要不得的,但我還是要說:有用。 它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可知道誰和誰搞婚外情,而是可知道員工的變化。員工個人情緒的變化,員工對公司前景的看法的變化,員工對目前崗位滿意度的變化。在商業管理的角度,若能準確掌握這些資訊,並以這些資訊為基礎,作出適當的職位、分工、福利等調整,對於員工的穩定和士氣,自然大有幫助。我絕不鼓勵監看電郵,但既然了解員工的變化這麼有用,管理人員該做的,自然是用不具爭論性的方法,盡量了解自己的員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