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3

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剛剛發表的2013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即時引來不少批評。但我覺得這份文件比去年的人口政策報告書已寫得較好。因為這是一份諮詢文件,除了現狀之外,只可提出問題,諮詢市民意見;所以沒有即時清楚說明長遠的解決方案。若以此來批評有點不公平。 雖然如此,文件內容仍有不足,很多提出的議題只是想當然,很難說政府在未來人口上有一個願景和期望。首先要說港童在深圳的問題。早前謠傳文件會諮詢雙非兒童父母來港的政策,現證實並無其事。反之,文件極度低調處理港童在深圳的問題。首先,它將問題縮小至局限於雙非兒童;接著重複教育局剛做的應對,即是將他們派入現有的新界區幼稚園和小學,包括北區至大埔區;最後,說因現時雙非零配額,雙非兒童問題幾年後會自然解決。這是很膚淺的想法。港童在深圳不只是雙非兒童問題。深港融合已漸漸發生,不少香港家庭居於深圳,可以舉家每天都回港。深圳當局推算幾年後有五萬港童在深圳, 而超過一半約三萬人要跨境上學。今年北區小學學位已不足夠,現在的規劃更不能支持幾年後的增長。距離香港不太遠的深圳市區使可以跨境上學的範圍其實不是無限,學童數目有一個上限。但該區會漸有更多香港家庭居住,跨境學童問題應不可能消失。現時政府的態度和方法實在不能持續。 不過這只是人口的一小部份。最基本的人口變化當然是出生率。這一個概念有一個基本的矛盾。世界人口爆炸,科學家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世界人口將會由現在的七十億增加至一百億。而一百億的人口將是地球資源所能承受的極限。其中已發展的國家出生率減低而發展中國家增大。全球的科學家都勸告所有國家要管理好家庭計劃,以免人口膨脹得太快。但香港卻十分短視,認為要鼓勵市民生育。已發展國家的人民選擇只生一個小孩,是由於知識水平提高和女性權益受尊重。這一個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再者,政府提出的方法,是以金錢和福利來增加生育的意欲。但生育所帶來的責任和負擔,是遠比政府所能提供的福利高。星加坡已有例子證明這些措施沒有效用。 輸入人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全世界的國家都想輸入人才,香港如何和別的國家競爭。現今世界人口流動相對自由,人才亦會擇沃土而居。輸入人才不同輸入外勞以暫時解決某些人手不足的工作。輸入人才是想改造未來的人口結構。以短期的高薪吸引外來的人才不是好辦法,反而會引起本地人才不滿。報告指出困難在於高樓價、空氣質素和國際學校學額不足。學額問題是由我們自己做成,因為國際學校收了大量本地學生。首兩點不是人口問題,而是對全港市民的責任。輸入人才關鍵在香港的整體吸引力。在現階段,現實是香港仍對中國人才有吸引力,輸入人才可傾向中港融合。 我覺得老人問題不盡是人口問題,而是老人福利問題。至於退休年齡,實際上社會已視65歲為界線,已由強積金安排落實;例外的只是公務員條例。公務員事務局再諮詢也否,可以預見未來新入職公務員將會以65歲為退休法定年齡。不過其影響要三四十年後才發生。其間,政府只需放寬退休再聘任的安排。

發展跨境服務

幾十年前的深圳,門禁深嚴,出入要仔細檢查,旅客只是在這裡過境,不會逗留。八十年代起,過境手續放寬,香港人自由出入,有人到深圳買點農產品。遊人漸多,為遊客提供的各種服務湧現,佔據了整個深圳墟。遊客業務不斷膨脹,深圳居民獲利不少,市區向外幾何式發展。結果是深圳成為香港後花園,為大部份香港人假日消閒首選之地。深圳吸納香港的消費開支達天文數字。深圳於是再度升格,變身為特區,以香港為範本,發展商業、財務服務、機場、貨櫃碼頭。發展方向非常清晰,務求可取代香港。這是利用機遇的最佳例 子。 不久之前的香港,為中國人禁地,平民不得進入香港,邊境地區被封鎖。只有少數特權人士可來港探訪。近十年來,香港經濟下滑,中國略為放寬人民出境到香港的限制,增加在香港的消費,以助經濟復甦。遊客區如尖沙嘴銅鑼灣即時有反應,興旺起來。但香港不同深圳,我們不能把握商機,反而不能勤勞應對發展,而視增加了的訪客為滋擾。現時社會上普遍的氣氛是敵視中國遊客,北區和元朗區因遊客較多而情況更覺嚴重。深圳和香港面對轉變的態度分別真大。 回到港童問題,感覺更切身。什麼是港童?他們有永久香港居民身份。但因為他們住在邊界的另一面,距離香港可能只有一公里,就被視為異類,被認為是來港搶奪資源。故不論政府在此有何過失,但是一定有責任去糾正。港童住在深圳,是有其原因。跨境服務這個現實短期內都會存在。因為要跨境,粉嶺以南的地區很難有效協作。要有效率的提供服務,只有大力發展北區,包括東北和元朗。況且如果只提供跨境學童服務是虧本生意,倒不如發展新市鎮,加入工商業和住屋元素。北區和元朗原居民因地權問題可能反對。但該區可發展的土地很多,包括河套區和邊境禁區。現時缺乏的是願景和決心。  

香港兒童在深圳

我去年六月評論過香港的人口政策, 覺得除了生育率和移民之外,香港還有深圳因素,影響了真正人口推算和民生服務需求的水平。國民移居海外的情況各國都會發生。但香港人在中國的情況並不一 樣。因香港是特別行政區,香港人有特殊地位,進出中國沒有限制。而且深圳只在隔鄰,在深圳的香港人可以天天回港工作和接受各種服務。 因此,人口政策必須準確收集這些香港人的資料和預測適當的服務水平。但過去政府看待這一個因素是想取便宜。香港人往中國就業、求學、定居就可減低香港的負擔。這個想法證實是錯誤的。香港人在中國沒有戶藉。雖然行動自由,但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福利。到有困難的時候,香港政府不能坐視,社會福利署的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就是好例子。 香港兒童在深圳更是一個重大問題。上一任政府鼓吹來港產子服務,亦是想取便宜。先讓醫療界賺一筆,然後讓這些富裕中國家庭的小孩由其父母照顧和教育。直至長大成材就以港人身份來港服務作出貢獻。這個算盤打不響。原來這些有香港人身份的小孩沒有中國戶藉,不能接受中國國民福利,包括醫療和教育。在中國,他們要如外國人般找醫生或國際學校。另一個做法就是回港接受服務。 人口政策要應對這個趨勢,但我們似乎手忙腳亂;母嬰健康院爆滿、醫院有大量大陸港童病人、旺角私家醫生都大排長龍,北區幼稚園和小學學位供不應求。市民抱怨政府後知後覺,未能早作準備。教育局長將之歸咎於忽然湧現的跨境學童潮,說不符其精算師的推算。但港童在中國的數字是否這樣神秘?在港出生的兒童有詳細的出生記錄,而出入境亦有記錄。政府是低估了這些兒童需要回港的比例,以為大部份可能因為路途遙遠而不能每天回港。但其實深圳當局就已有準確的數字,政府只需作簡單的聯絡就可取得。剛公佈的數字是現時有3.2萬名在港出生的學童居於深圳,當中1.7萬要跨境到港上學,比率為53%,包括單非、雙非和父母都是港人的港童。深圳當局推算到2018年,深圳港童將增至5萬人。 其實這只是深圳居民的情況。有很多在港出生的學童居住於珠江三角洲較遠的地區,亦有一些遠至廣東省之外。他們不能每天跨境來港上學,但有不少竟然被托養於香港的親朋,甚至是職業監護人。政府現時仍是採取不解決問題的態度,只是在想辦法不鼓勵他們回港求學,學位先要留給居港學童。這是一個沒有成效的方法,很多人已經在北區租用物業,只為一個香港住址;而有不少人只借用地址以申請學校。其後果是會引致整個北區的人口統計嚴重錯誤。 政府應該面對現實。如果這些兒童就是香港十多年後的生產力,香港是應該負責他們的成長和教育。跨區接受服務在特別行政區的體制下如果不能避免,就要想辦法使之運作流暢;之間可做的事很多。例如過境安排,可以簡化至無需檢查、加建適量邊境學校和醫療設施。政府如果有遠見,可以藉此機會轉危為機。因為這一些需求,可以轉化為發展北區、發展新市鎮、發展邊境禁區的契機;其中商機無限,亦可為香港日漸衰退的經濟帶來新動力。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 by Nate Silver Last Friday, the CU Book Club invited Prof Kwong Chung-ping to give a talk on Nate Silver’s best selling book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 Why so many predictions fail.  I was interested on how to differentiate signal and noise, […]

引力邊緣 Gravity

引力邊緣 Gravity是一套很奇特的電影。它有2D和3D版本,可想而知攝影應有點特別技巧。故事非常簡單,接近無劇情;美國穿梭機任務遇上意外,太空人逃往ISS太空站,再逃往中國的天宮號,最後靠其逃脫艙返回地球。 電影的賣點是超級攝影,整套電影差不多全都是在太空的環地球軌道拍攝。攝影師當然不可能上太空,攝影效果是模型和電腦合成技術的結果。這使觀眾有看科幻片 的期望。但它拍攝的手法卻完全不科幻;它沒有像星球大戰和星空奇遇等的超時代幻想科技,而是極度寫實,將我們所知在太空沒有引力的狀態會遇上的事真實地表 現出來。現代科學故事多會引用最新物理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搞時空交錯平行宇宙等。但這套電影毫不賣弄,只根據牛頓的力學,在沒有引力的狀態下的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的關係,拍攝所有物體移動的情況;當中亦包括在沒有引力時液體和火焰的表現。製作的效果是想做成真實記錄片的感覺。很少人有機會上太空;全套在太 空活動的電影相當吸引。我們現時中學科學的課程仍很古舊,現代物理欠奉,牛頓的力學仍是物理科重要題目。所以如果中學生對物理有興趣,當可明白這套電影的 動作細節。 這套電影另一個值得看的理由是由太空看地球的景色,和各種寫實的太空載具。我們或都看過很多衛星拍攝的地球相片,但這套電影有不斷出現的地球表面影像,再配合人物動作事件發展,真實感加強了很多。 電影的主題是引力,但實情是引力邊緣,這個中文譯名說得很好。在地球外的太空,物體仍受地心吸力影響而在環地球軌道運行,但其他運動已不感覺到其引力,而 只是動者常動。但不論是地球引力或是物件自己的引力,都已由希格斯場和希格斯玻色子解釋了,引力的來源是粒子穿過希格斯場的效應。而希格斯因此理論在今年 獲得諾貝爾獎。這套引力電影推出真是合時。 雖然其實沒有劇情,但影評還是要尋根究底。有人比較電影中ISS太空站和天宮號設備,說是諷刺中國的航天發展很慢;又有人說太空人靠中國設備逃脫,是電影 向中國獻媚。又有人說太空人跌入海中再爬上陸地,暗示進化論人是自然由海洋生物進化而成。更有人說片中太空設備不準確,不知他是否自己上過太空船。我覺得 幾十元票價,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已是非常值得。

Parkinson’s Law

管理人員都很清楚帕金遜定律。帕金遜定律不同於帕金遜症。有帕金遜症會忘記很多事情,而帕金遜定律說人會記得很多事情,而且會想做很多事情。表面上看來這個定律有點不合常理,因為人是會自然逃避工作,盡量抽空作樂。 定律的基本原理是:如有剩餘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至用完所有的時間。原理再引申至辦公室人員編制會因此不斷增加以應付增加了的工 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管理學的解釋是在層級機構內,上級會以工作量為理由,要求增加下屬以分擔其工作,結果又會因有剩餘時間而再增加工作。帕金遜還以數學推算,寫下方程式,計算人力編制增長的關係。管理學上有教訓,叫人要預防帕金遜效應,認定編制增長不是好事。但帕金遜定律只是解釋一個自然現象,成長在所有機構或生物身上都不斷發生。有意識的個體會自然地向四周有機遇的空間發展。 為何會提起帕金遜定律?我告訴你一個小故事。太太喜歡自己做麵包。她用250克麵粉做8個小麵包,每一個是31.25克。她有一個很精緻的電子磅,可以準確量度麵團的重量。做了一段時間,她忽然投訴說麵團很難處理,小小的麵團要做到31.25克需要調整很多次,而潮濕的麵團又要不斷加上乾粉。我問她為何要吃31.25克的麵包?吃30克或35克的又如何?回心一想,原來中了帕金遜定律的陷阱。事源有一天,有親戚知道她自己做麵包,就送她一個德國製準確度十分高的電子磅。使用了電子磅,各種麵包原料都可準確量度,麵包質素提高了。但這個磅威力強大,可以準確量度少量原料。於是效法專業麵包店,製作規格統一的小麵包。因有剩餘的能力,以至工作增加了,難道要一個高規格的電子磅閒置?答案是帕金遜效應要到此為止。做好一個大麵團之後隨手撕開8塊就算了。你想想自己有沒有做了多餘的事,只因不想浪費一些無謂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