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13

回收的失敗

香港鼓吹回收已有一段日子。民間宣傳算是足夠,呼籲大家將垃圾分類。但回收業總是搞不起來。政府亦有姿態略盡綿力,還聘用合約商代為收集分了類的垃圾,以循環再用。但我們近期在新聞看到,有垃圾回收合約商收集了垃圾後,竟然再將之棄置或送到堆填區。大家將垃圾分類的努力完全白費。 但同時,我卻發現屋苑管理處要對垃圾分類箱嚴加保護。下面這個垃圾箱,本來只是三個桶,後來加了保護箱又有門。之後又在每一道門上加了鎖。今天發現整個垃圾箱加了金屬條再加一把堅固的鎖。問一問管理員,原來垃圾有價,有拾荒的人晚上到來將有用的廢紙膠樽取走。結果是垃圾箱都要上鎖使他們無法得益。 這在邏輯上有點問題。將垃圾分類的目的就是想回收循環再用。但拾荒的人回收卻不受歡迎。反之收取費用的合約商卻只收垃圾不處理。另外,合約商棄置垃圾應該是商業考慮;只收回收費用已有利潤,而回收垃圾成本更高。但拾荒的人卻可以靠回收垃圾維生,證明市場是有需求吸納有用的垃圾。問題出在那裡呢? 政府近期諮詢回收業發展,有商人解釋因國際環保條例收緊,垃圾不能隨便運送別處。香港將廢紙和塑膠廢物出口有阻力。將垃圾處理至可以接受的安全程度所需人力成本很高,要大量處理更不可能。反之,拾荒個體戶可以人手分出少量有用的物料,回收商願意收購,就形成小型互利生存狀態。 回收業有此困局,是基於不周詳或欠缺了的全盤計劃。二十年前環保意識興起,大家都一窩蜂的要攪環保,垃圾分類以供回收再用是每一個家庭都可做。大家由小學生開始已被洗腦,垃圾分類像賣旗一樣是善事。但之後的工作如何進行呢?政府的想法很天真:既然垃圾有價,市場就會想辦法使用它。其後果是整個回收生態平衡不是由需求驅動 need-driven 而是由道德推動 moral-driven。環保以宗教手法宣傳,一定正確,一定要去做。其結果是很成功,但供應卻大大超出需求,因為回收業現時的模式不能有效處理,大家的努力徒勞無功。 香港是七百多萬人的大城市,入口消費物資數量龐大,而產生的垃圾數量同樣龐大。真正要回收所有可再用的垃圾所需的各種資源更驚人。現在我們主要的處理方法是將有用的垃圾分類後運去另一國家,由他人去處理垃圾。本土使用回收物料再造規模甚小。當其他方收緊入口垃圾控制,這個模式即時變得不可行。 政府有責任在很早之前就要評估整個回收生態。她的短視顯現初期輕視市民對垃圾回收的反應,以為問題不大,市場已有機制使用少量回收的垃圾。其實大量垃圾必須處理,大眾自行分類與否都要想辦法去焚化或堆填。但垃圾有價,這其實是商機。垃圾不能出口,本土亦不能使用全部回收的物料。可行的辦法是讓工業界將垃圾半加工成為原材料,就可以出售到其他國家。這需要科研界和工程界的協助,建立高科技設施。政府可在資源、融資、政策上配合和推動。可做的例子甚多,我舉出幾個。 廢紙最客易再做。但困難是在分類處理。將不同質地的紙張分開又去除雜物,要使用大量人力。拾荒的人通常可做一點。廢紙分類如在工廠處理,可以使用科技器械 協助減低人力和提高效率。廢紙可再處理成為再造紙的原材料,就可以有出口市場。初期投入的成本會很大,政府可以用公帑作前期投資。 塑膠是甚受歡迎的回收物料。但未經處理的塑膠廢物被視為垃圾,別的國家可拒入口。塑膠廢物可集中在大型設施處理,以機械協助分類清洗切碎成為原材料,就可直接出售至塑膠製品工廠。 近期一個新議題是回收玻璃樽。消化的方法是將玻璃打碎混合其他物料造地磚。這一種低溫低成本的地磚質地粗糙,只可供室外場地使用。而且工廠規模很小,每日使用的玻璃不多,在全港每日玻璃樽垃圾數量中比例很少。除非收集玻璃樽垃圾成效不大,否則大部份回收的玻璃樽其下場仍是堆填區。但玻璃是可再造物料,壓碎的玻璃已可作原材料出口。如要增值,可將玻璃再提煉除去雜質變為高品質物料。成本會非常高但價值和需求亦會增加。這需要一個有遠見的政府去推動。

Privacy in the world of big data

Personal data privacy is everyone’s concern.  But our understanding of such may be limited.  Scientific American has an article on this in the November 2013 issue.  It was written by a privacy advocate on privacy in the world of big data.  We may read it bearing in mind his bias, but there is some insight […]

東華義莊

東華義莊位於大口環,全盛時期佔據整個山谷。今日時移勢易,該區已發展,它被其他建築物圍繞,經過大口環道都不容易看見它。但它的功能仍然存在, 提供遺體存放服務。她通常不會開放給公眾自由遊覽。今次得工會安排,由專人帶領講解參觀,是非常難得的機遇。 義莊這個名詞給人不安的感覺。一般人覺得它是用來處理不明來歷、無人認領的遺體。其實這些是政府的工作,由政府殮房直接處理。東華義莊最早的功能是提供義務殯葬服務給在東華醫院病逝的窮人,遺體運來處理後葬在義山。香港曾發生幾次重大災害,死者眾多,東華出手幫助,由義莊處理遺體。最近一次沙士之役,因殯儀館不敢接收病者遺體,義莊亦承擔了工作。因為其處理遺體的經驗,在二十世紀初海外華僑團體都要求東華轉運遺體到內地安葬,義莊成為重要中轉站。現時尚有少量遺體骨殖因各種原因滯留在此。 十九世紀末期至二十世紀初段,美國急速發展基建,又發現金鑛,需要大量勞工。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被招募到美國工作。有些人希望尋找機會、有些人被騙亦有人被強擄。到了美國,很多人被勞役。美國曾出現數次排華事件,國家亦曾立法歧視華人。美國近代史有不少研究,華人在美國的遭遇有詳細記錄,為美國歷史重大原素之一。最近美國更通過議案,為歧視法向華人道歉。在中國,廣東福建鄉間有很多農村,因移民問題以致人口凋零。但在中國這些歷史資料很零碎,近年才說要重整華僑史。 這段歷史中間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美國移民還鄉的情況。鄉間有不少例子是移民致富後歸來,在故鄉大興土木。但有更多的移民客死異鄉,希望返回故鄉安葬。當時可行的安排是由當地的華僑會館和中國對口鄉間組織聯絡,然後將遺體以郵輪運來香港,委託東華義莊轉運到中國。在全盛時期,東華義莊要收容六百副棺木和八千多副骨殖。要重整這段歷史很困難,因為很多文件都已失落。窮苦的勞工在美國的遭遇並不光彩,很多文件都不會珍重保存。中國在二十世紀動亂不絕,記錄更是殘缺不全。 東華義莊保存的記錄成為這一個歷史環節的重要考究證據。東華文物館保存了大量二十世紀初期海外會館和義莊的通訊,包括委托轉運遺體的指示、死者籍貫資料。可聯絡的美洲城市很多,由北美一直到南美都有。中國沿海鄉鎮更多,之間連接的路線多不勝數。因為義莊珍貴文件提供的資料,現時已考究了在三藩市的廣福堂,它是最主要的美洲華人會館,定期運回華僑遺體。根據付運文件,文物館人員追尋到其中一個目的地開平的百合墟,找到一位曾經目睹運載遺體漁船抵岸的老伯,還找出當年泊岸碼頭的位置。紙上描述的歷史就此考證成為事實,其中一條華人渡過遠洋到美洲打工又再落葉歸根回到中國的循環路線被確立。其中香港的貢獻,在中美關係史和香港現代史中應佔一重要位置。多年來讀到的香港歷史,其實只是英國殖民地歷史,最早開埠事件就只是英軍登陸水坑口。義莊的工作除了是香港本土民間自發的重要事件,更是中國近代史以至世界人口遷徙歷史中的一篇。香港現時要力尋本土歷史內涵,義莊歷史地位和它對世界華人的貢獻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