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繼續推行教育券醫療券。 陳文鴻對此有點意見。可惜他只是延續棒打梁振英,對這個課題仍是搔不著癢處。且看他怎樣說:
“教育券醫療券背後 陳文鴻
梁振英政府依循以往政府的做法,推出教育券、醫療券。這屬行政方便,可惜卻沒有考慮這些券背後的制度與政策意義。公共服務可以有兩種發 展:一是公營化,由政府以不同的公營形式經營,另一是私有化,讓牟利的私營機構替代政府提供。前者的詬病是效率不如私營企業,後者的問題 是私營機構有一個盈利取向。以政府公帑支付的代用券,無論是教育券或醫療券,可說是局部私有化;公帑支付的代用券購買的是私營機構提供的 公共服務,其中必然包含利潤部分。政府把教育券和醫療券的公帑支出改為投入公營部門,實際的效益可能更大。”
教育劵 Education Voucher 的討論已久。參考各國做法的利弊,政府仍是把不定主意。結果試在幼稚園教育推行,但效果不佳。持續進修基金亦是專上教育的教育劵一種形式,但管理困難,不 斷有濫用和作弊情形出現。這個課題相當困難;我曾數次嘗試在招聘面試中提出,但很多人連基本理解都未有。政府最近又推行長者醫療劵,目的只是資助長者看私 家醫生。教育劵,或學劵,和其他服務劵的基本概念,和陳文鴻所說不大相同。
什麼叫做公共服務私有化?私有就不再是公共服務。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說,有一些市民需要的服務,政府要製定政策,由政府一手包辦,由公帑全 數支付或只收回少量成本,是為公共服務。服務亦可以由私營自由市場提供,服務成本和服務水平由市場主導。一些基建和保安是前者,由政府壟斷。市民願意不願 意都要納稅以支付成本。一些民生必需品如食物,房屋等,通常自由市場可以提供足夠服務;市民可以選擇,經營者公平競爭。亦有一些在其中間,政府不想全權負 責,但自由市場又未能有效負擔,就做成私人壟斷或寡頭壟斷。在此政府有監管角色,需確保服務在公平原則下提 供。還有一些四不像,多是由政府做成,即是服務由政府、自由市場、壟斷者同時提供。原則上是市民可以各取所需,喜歡那一樣有自由去選擇。但 實情是混亂的市場有競爭又有反競爭,政府還可推卸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民生服務是否應該是公共服務是一個政治選擇。很明顯的例子是食水和 電力;各國有些是公營有些是私營。香港食水是公營而電力是私營。交通亦是一樣,很多國家有公營公共交通。
香港有十二年免費教育。理論上中小學教育由政府全部負責,有官立和資助學校。但政府卻仍鼓吹私立學校,教導另一種課程,說是給市民一個選 擇。市民當然想有最佳教育;政府已是間接承認教育局定下的課程比私立學校差。那為何不改進課程呢?早前政府考慮推學劵制,讓教育資助跟學 生走,更是想將教育由公共服務轉向私營服務。學劵現時在幼稚園推行,只可以說是十五年免費教育前期工作,更只是在金錢上補助低收入家庭幼 兒教育費。這應該只是權宜之計,作過渡之用。將來所有幼稚園由政府全數資助,不收學費,幼稚園學劵就可以取消。
另一個醫療劵安排亦有同一矛盾。醫療服務是必需品,是所有政府都要提供的服務。但自古以來醫療服務有價,私人執業市場很大。政府原來的如 意算盤是提供公共醫療服務給一般市民,私人執業醫生提供更方便的服務給可以負擔的階層。但現時的趨勢是政府在擴展公共醫療服務方面放慢腳 步,驅使更多人向私營市場求取服務。現時醫療劵反映的就是這一個現象。對長者提供的公共醫療服務不足,以致要用醫療劵讓他們流向私營市 場。但醫療劵銀碼卻有限,以致長者的醫療開支被迫增加了。現時構思的醫療保險更進一步,直接將責任推給私營醫療市場。政府舉出的一個理由 是公共醫療開支日益增加至政府不能負擔。其實醫療開支是由市民負擔,是已出之物,問題是付出稅收還是付給醫生。私營服務有利潤因素,市民 總支出會更多而資源使用效率會更低。醫療劵只是在金錢補貼上作短效的支援,對服務水平有害無益。
間接一點的,交通津貼和長者交通優惠亦是服務劵的一種形式。但對低收入人士提供交通津貼和交通服務無關,只是在金錢上對生活的補貼。長者 交通優惠較好,因為所有長者都可享受,但亦和交通服務無關。營運公司只需將補貼或政府資助列為成本和開支一部份。還有人指出優惠使長者使 用公共交通次數增加,對交通服務做成額外壓力。
服務劵是一個以金錢為核心的政策。其不公平之處是人為地扭曲了市場。以服務劵方式將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推向私營市場會突顯資本主義市場的 缺點,受害者是市民。我認為服務劵的作用只能是過渡性,讓政府可以有時間改善和擴充公共服務,是過程或手段而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