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烏克蘭事件
烏克蘭事件的誰是誰非,東西方各說各話。問題的近期起源是烏克蘭內部的民主紛爭,親歐和親俄派別在爭權。本來大家期望可以用民主方法解決,但局勢惡化至暴力奪權,引致東西方大國介入。他們的企圖並不是為烏克蘭人民著想,而只是為本身利益,希望主導烏克蘭未來的政治取向。 初步交鋒,俄羅斯先失去親俄政權,但取得克里米亞半島。西方指俄羅斯分裂烏克蘭又吞併其國土,但俄羅斯指是當地人民自決,是民意所向。結果是西方無能為力,任由俄羅斯主宰局勢。我起初以為克里米亞半島會宣佈自治或獨立。但俄羅斯眼見西方反應軟弱,就直接將之納入國土,省卻了要聯合國承認的步驟。 烏克蘭陷入混亂時,東西方國家已為此對峙。但美國和歐盟並不理解俄羅斯的決心。俄羅斯對烏克蘭,特別是克里米亞半島,是有很深的情意結。這使俄羅斯比以前對付格魯吉亞和波羅的海小國時的手段更強硬。對付烏克蘭,俄羅斯不惜一戰,是有其歷史淵源。 奧圖曼帝國以伊斯蘭教立國,在十四世紀興起,迅速席捲中東、北非、黑海、巴爾幹半島,並在十五世紀攻陷君士旦丁堡,消滅拜占庭,之後統治烏克蘭南部幾百年。直至十八世紀,俄羅斯帝國的嘉芙蓮大帝在一連串的 Russo-Turkish Wars 中擊敗奧圖曼,國土伸張至黑海南岸。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半島屬俄羅斯有二百多年。這片海岸對俄羅斯十分重要,嘉芙蓮大帝下令興建軍港,烏克蘭的 Odessa 和克里米亞的 Sevastopol 都是在那時從無到有。俄羅斯繼之建立歷史悠久的龐大黑海艦隊。大量的俄羅斯海軍將領和軍人更舉家移居;二百多年來,這個區域全是俄羅斯人。我在兩年前曾到訪這兩個城市,發覺大部份居民都是俄羅斯人,語言以俄文為主,路牌和商店招牌都寫俄文。沿岸和市中心有不少紀念碑,都是悼念俄羅斯將領和軍人。大家都稱這一個區域是烏克蘭裡的俄羅斯。 為何克里米亞卻屬於烏克蘭呢?普京明言是被克魯曉夫出賣。雖然在第一次大戰後,烏克蘭已全屬於蘇聯,但其民族主義很強,時有動亂。其時克里米亞半島是獨立個體,直屬俄羅斯。在1954年,克魯曉夫和烏克蘭簽定條約,將克里米亞半島撥歸烏克蘭。這個行政決定其時影響不大,因為烏克蘭是附庸國,是蘇聯的一部 份。但當蘇聯於1989年瓦解後,烏克蘭宣佈獨立,問題就來了。當時的臨時解決辦法是烏克蘭同意將 Sevastopol 的軍港設施長期讓俄羅斯的黑海艦隊使用。這個安排當兩國關係良好時還可以。但每當烏克蘭對西方表現善意,俄羅斯就會大為緊張,使用各種方法干預。今次烏克蘭政變,俄羅斯就乾脆取回克里米亞半島。 以俄羅斯的立場,她是有歷史責任去維護當地大多數的俄羅斯人的安全和利益,而她已經做到了,應該還會堅持下去。但克里米亞半島孤立於俄羅斯之外,資源和食水要依靠烏克蘭。長遠的目標有可能是要佔據烏克蘭東部,以支援克里米亞。而且烏克蘭東部省份亦有大量俄羅斯人聚居,要鼓動他們要求獨立很容易。如果有動亂,而烏克蘭要鎮壓,俄羅斯就有藉口干預。西方國家的憂慮並非無因。且看局勢發展如何。
回收的真相
回收乃世界熱潮,環保界視之為頭號宣傳目標。政府亦要跟隨,但其回收政策十分不足。下面的報導正正顯露了政策的漏洞。政府的做法主要是撥地和現金資助,以為市場可以自行發展出回收行業可持續的生態。其一個主流概念,是視垃圾為廢物,處理的方法是堆填或焚化;而回收只是邊緣利益,只適用於很少部份的垃圾。 香港急劇發展,幾十年間已成為世界大城市,七百多萬人聚居在很小的空間。香港需要輸入大量的物資,而產生的垃圾數量是天文數字。比例較少的可回收部份已是很大的數量。以前所有垃圾都混雜一起送去堆填區,只有很少會被回收處理。隨著回收熱潮興起,可回收垃圾的數量大量增加。以前小規模的回收營運方式已追不上。 垃圾是沒有人想要的,有價的是其中的有用物料。一個完整的垃圾回收政策,是要考慮整個過程,由垃圾源頭、分類、回收物流、清理、轉化、以至有用物料的市場策略。政府的政策只做了第一步。從仁愛堂的例子可以看到,回收業借助政府而有了地又回收了垃圾,但卻無力處理以致最後可能要棄置於堆填區。這說明在整個過程中仍需要有政策協助。死結在,第一,分類和清洗需用大量人力,需要統籌有效率的團隊和適當的機械協助;第二,轉化為有用物料有多種方法,需要科技界協助又要使之工業化;第三,海外市場調查和推動,以使回收的有用物料有出路。政府在所有方面都應提供協助。 仁愛堂的例子並不單一。世界各地都不想輸入垃圾。經妥善處理後的可以即用的物料才有市場。除了塑膠廢料外,廢紙亦有此現像。未經分類的廢紙又混有雜質會被視為垃圾,很多國家都不接收。另一個令人擔憂的是玻璃瓶回收,因為現時宣傳的使用方式非常有限,結果可能是大量玻璃瓶無法處理。比較理想的是金屬回收。可 能金屬有價,而處理亦較容易。 最後一點,是環保界和回收界怪罪政府宣傳不足,認為應該教育市民將垃圾分類再分類。即是希望市民做多一點工夫,使回收業的分類工作更容易。塑膠要分膠樽膠袋再清洗乾淨,紙張要分紙盒報紙光面紙。以後屋苑的回收不是用三色桶,而是七色或十色桶。我想如果有適當教育,再過一代可能會有一部份市民照做。希望其時垃圾回收隊伍亦可以將十種垃圾分開處理。 ********** 耗千萬公帑 招標冇人吼 仁愛堂搞回收 2,000噸廢膠未解決 【本報訊】政府隱瞞本地回收業欠缺支援下的垃圾圍城危機,獲2,500萬元公帑資助的仁愛堂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廢膠爆滿,廠房積存逾2,000噸廢膠,中心 設備無力解決,以招標形式處理。回收業界透露該批廢膠無利可圖,相信無人接手,耗數以千萬元公帑營運的回收企業,收回的廢膠恐最終傾倒堆 填區。 本報昨實地觀察仁愛堂在屯門環保園約5,000平方米廠房,目睹積存的打紮塑膠連綿不斷,堆叠了三至四層,連附近一塊足球場大的空地放滿廢膠。廢膠種類達十多種,逾半屬未經分揀的廢膠,亦有一批屬工程膠的水馬,但該類塑膠破碎技術較複雜,回收業界指仁愛堂設於環保園的廠房,每日可處理的廢塑膠量僅20噸, 現有設備根本無法應付。仁愛堂指自中國大陸去年推出「綠籬行動」,限制外地廢膠入口,本港市面廢塑膠回收活動幾近癱瘓,因此中心 收集大量來自社區回收網絡的塑膠,囤積的廢塑膠已超出可處理量。環保署承認本地回收市場收縮,很多商業回收商停止收集廢塑膠,其間靠仁愛堂收廢膠,現時已近飽和,故批准中心出售塑膠存貨,騰出空間繼續運作。中心近期先後兩次招標,其中一次將逾1,700噸的各式塑膠以打包形式招標,希望有回收商承接。但多間接獲標書的回收商向本報表示不會入標,有回收商指該批廢膠有逾千噸屬未分類雜膠,接手後處理每噸要虧蝕500元。另一次招標 約600噸廢膠樽為主,仁愛堂指招標項目屬商業活動,拒絕透露細節及詳細內容。 【漠視問題】 有環保團體及廢料回收商批評,今次仁愛堂廢膠爆滿事件,暴露政府的回收政策欠監管,以及公眾教育不足,令市民並無做好廢物源頭分類的前期工作。有環保團體指,若政府不正視相關問題,「仁愛堂事件」只會不斷重演。有環保回收經驗的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根據外國推行家居回收政策的經驗, 當地居民會自動將廢物分類及清洗乾淨才交給回收商。但他批評,港府多年來並無教育市民正確使用三色回收桶,「唔少市民當三色桶係垃圾桶,令回收成效大打折扣」。他批評政府在回收過程中並無做好監管責任,「若回收商冇依足要求去做,令廢料變成垃圾,如果政府再唔正視問題,『仁愛堂事件』只會不斷重演」。 何漢威預料,一旦實施家居廢物徵費,三色桶的垃圾回收量將會激增,令相關問題惡化。他促請當局除加強正確廢物分類教育,及加強監管回收程序,「例如喺三色桶附近加設閉路電視,監督回收商同市民有冇違規」。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表示,絕大部份的塑膠、廢紙及鋁鐵均可回收循環再用,「大前提係要做好廢物源頭分類,以膠樽為例,如果源頭做好分類,大部份膠樽只需要用清水洗淨就可以回收做塑膠原料」。 **********
回收的失敗
香港鼓吹回收已有一段日子。民間宣傳算是足夠,呼籲大家將垃圾分類。但回收業總是搞不起來。政府亦有姿態略盡綿力,還聘用合約商代為收集分了類的垃圾,以循環再用。但我們近期在新聞看到,有垃圾回收合約商收集了垃圾後,竟然再將之棄置或送到堆填區。大家將垃圾分類的努力完全白費。 但同時,我卻發現屋苑管理處要對垃圾分類箱嚴加保護。下面這個垃圾箱,本來只是三個桶,後來加了保護箱又有門。之後又在每一道門上加了鎖。今天發現整個垃圾箱加了金屬條再加一把堅固的鎖。問一問管理員,原來垃圾有價,有拾荒的人晚上到來將有用的廢紙膠樽取走。結果是垃圾箱都要上鎖使他們無法得益。 這在邏輯上有點問題。將垃圾分類的目的就是想回收循環再用。但拾荒的人回收卻不受歡迎。反之收取費用的合約商卻只收垃圾不處理。另外,合約商棄置垃圾應該是商業考慮;只收回收費用已有利潤,而回收垃圾成本更高。但拾荒的人卻可以靠回收垃圾維生,證明市場是有需求吸納有用的垃圾。問題出在那裡呢? 政府近期諮詢回收業發展,有商人解釋因國際環保條例收緊,垃圾不能隨便運送別處。香港將廢紙和塑膠廢物出口有阻力。將垃圾處理至可以接受的安全程度所需人力成本很高,要大量處理更不可能。反之,拾荒個體戶可以人手分出少量有用的物料,回收商願意收購,就形成小型互利生存狀態。 回收業有此困局,是基於不周詳或欠缺了的全盤計劃。二十年前環保意識興起,大家都一窩蜂的要攪環保,垃圾分類以供回收再用是每一個家庭都可做。大家由小學生開始已被洗腦,垃圾分類像賣旗一樣是善事。但之後的工作如何進行呢?政府的想法很天真:既然垃圾有價,市場就會想辦法使用它。其後果是整個回收生態平衡不是由需求驅動 need-driven 而是由道德推動 moral-driven。環保以宗教手法宣傳,一定正確,一定要去做。其結果是很成功,但供應卻大大超出需求,因為回收業現時的模式不能有效處理,大家的努力徒勞無功。 香港是七百多萬人的大城市,入口消費物資數量龐大,而產生的垃圾數量同樣龐大。真正要回收所有可再用的垃圾所需的各種資源更驚人。現在我們主要的處理方法是將有用的垃圾分類後運去另一國家,由他人去處理垃圾。本土使用回收物料再造規模甚小。當其他方收緊入口垃圾控制,這個模式即時變得不可行。 政府有責任在很早之前就要評估整個回收生態。她的短視顯現初期輕視市民對垃圾回收的反應,以為問題不大,市場已有機制使用少量回收的垃圾。其實大量垃圾必須處理,大眾自行分類與否都要想辦法去焚化或堆填。但垃圾有價,這其實是商機。垃圾不能出口,本土亦不能使用全部回收的物料。可行的辦法是讓工業界將垃圾半加工成為原材料,就可以出售到其他國家。這需要科研界和工程界的協助,建立高科技設施。政府可在資源、融資、政策上配合和推動。可做的例子甚多,我舉出幾個。 廢紙最客易再做。但困難是在分類處理。將不同質地的紙張分開又去除雜物,要使用大量人力。拾荒的人通常可做一點。廢紙分類如在工廠處理,可以使用科技器械 協助減低人力和提高效率。廢紙可再處理成為再造紙的原材料,就可以有出口市場。初期投入的成本會很大,政府可以用公帑作前期投資。 塑膠是甚受歡迎的回收物料。但未經處理的塑膠廢物被視為垃圾,別的國家可拒入口。塑膠廢物可集中在大型設施處理,以機械協助分類清洗切碎成為原材料,就可直接出售至塑膠製品工廠。 近期一個新議題是回收玻璃樽。消化的方法是將玻璃打碎混合其他物料造地磚。這一種低溫低成本的地磚質地粗糙,只可供室外場地使用。而且工廠規模很小,每日使用的玻璃不多,在全港每日玻璃樽垃圾數量中比例很少。除非收集玻璃樽垃圾成效不大,否則大部份回收的玻璃樽其下場仍是堆填區。但玻璃是可再造物料,壓碎的玻璃已可作原材料出口。如要增值,可將玻璃再提煉除去雜質變為高品質物料。成本會非常高但價值和需求亦會增加。這需要一個有遠見的政府去推動。
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剛剛發表的2013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即時引來不少批評。但我覺得這份文件比去年的人口政策報告書已寫得較好。因為這是一份諮詢文件,除了現狀之外,只可提出問題,諮詢市民意見;所以沒有即時清楚說明長遠的解決方案。若以此來批評有點不公平。 雖然如此,文件內容仍有不足,很多提出的議題只是想當然,很難說政府在未來人口上有一個願景和期望。首先要說港童在深圳的問題。早前謠傳文件會諮詢雙非兒童父母來港的政策,現證實並無其事。反之,文件極度低調處理港童在深圳的問題。首先,它將問題縮小至局限於雙非兒童;接著重複教育局剛做的應對,即是將他們派入現有的新界區幼稚園和小學,包括北區至大埔區;最後,說因現時雙非零配額,雙非兒童問題幾年後會自然解決。這是很膚淺的想法。港童在深圳不只是雙非兒童問題。深港融合已漸漸發生,不少香港家庭居於深圳,可以舉家每天都回港。深圳當局推算幾年後有五萬港童在深圳, 而超過一半約三萬人要跨境上學。今年北區小學學位已不足夠,現在的規劃更不能支持幾年後的增長。距離香港不太遠的深圳市區使可以跨境上學的範圍其實不是無限,學童數目有一個上限。但該區會漸有更多香港家庭居住,跨境學童問題應不可能消失。現時政府的態度和方法實在不能持續。 不過這只是人口的一小部份。最基本的人口變化當然是出生率。這一個概念有一個基本的矛盾。世界人口爆炸,科學家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世界人口將會由現在的七十億增加至一百億。而一百億的人口將是地球資源所能承受的極限。其中已發展的國家出生率減低而發展中國家增大。全球的科學家都勸告所有國家要管理好家庭計劃,以免人口膨脹得太快。但香港卻十分短視,認為要鼓勵市民生育。已發展國家的人民選擇只生一個小孩,是由於知識水平提高和女性權益受尊重。這一個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再者,政府提出的方法,是以金錢和福利來增加生育的意欲。但生育所帶來的責任和負擔,是遠比政府所能提供的福利高。星加坡已有例子證明這些措施沒有效用。 輸入人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全世界的國家都想輸入人才,香港如何和別的國家競爭。現今世界人口流動相對自由,人才亦會擇沃土而居。輸入人才不同輸入外勞以暫時解決某些人手不足的工作。輸入人才是想改造未來的人口結構。以短期的高薪吸引外來的人才不是好辦法,反而會引起本地人才不滿。報告指出困難在於高樓價、空氣質素和國際學校學額不足。學額問題是由我們自己做成,因為國際學校收了大量本地學生。首兩點不是人口問題,而是對全港市民的責任。輸入人才關鍵在香港的整體吸引力。在現階段,現實是香港仍對中國人才有吸引力,輸入人才可傾向中港融合。 我覺得老人問題不盡是人口問題,而是老人福利問題。至於退休年齡,實際上社會已視65歲為界線,已由強積金安排落實;例外的只是公務員條例。公務員事務局再諮詢也否,可以預見未來新入職公務員將會以65歲為退休法定年齡。不過其影響要三四十年後才發生。其間,政府只需放寬退休再聘任的安排。
發展跨境服務
幾十年前的深圳,門禁深嚴,出入要仔細檢查,旅客只是在這裡過境,不會逗留。八十年代起,過境手續放寬,香港人自由出入,有人到深圳買點農產品。遊人漸多,為遊客提供的各種服務湧現,佔據了整個深圳墟。遊客業務不斷膨脹,深圳居民獲利不少,市區向外幾何式發展。結果是深圳成為香港後花園,為大部份香港人假日消閒首選之地。深圳吸納香港的消費開支達天文數字。深圳於是再度升格,變身為特區,以香港為範本,發展商業、財務服務、機場、貨櫃碼頭。發展方向非常清晰,務求可取代香港。這是利用機遇的最佳例 子。 不久之前的香港,為中國人禁地,平民不得進入香港,邊境地區被封鎖。只有少數特權人士可來港探訪。近十年來,香港經濟下滑,中國略為放寬人民出境到香港的限制,增加在香港的消費,以助經濟復甦。遊客區如尖沙嘴銅鑼灣即時有反應,興旺起來。但香港不同深圳,我們不能把握商機,反而不能勤勞應對發展,而視增加了的訪客為滋擾。現時社會上普遍的氣氛是敵視中國遊客,北區和元朗區因遊客較多而情況更覺嚴重。深圳和香港面對轉變的態度分別真大。 回到港童問題,感覺更切身。什麼是港童?他們有永久香港居民身份。但因為他們住在邊界的另一面,距離香港可能只有一公里,就被視為異類,被認為是來港搶奪資源。故不論政府在此有何過失,但是一定有責任去糾正。港童住在深圳,是有其原因。跨境服務這個現實短期內都會存在。因為要跨境,粉嶺以南的地區很難有效協作。要有效率的提供服務,只有大力發展北區,包括東北和元朗。況且如果只提供跨境學童服務是虧本生意,倒不如發展新市鎮,加入工商業和住屋元素。北區和元朗原居民因地權問題可能反對。但該區可發展的土地很多,包括河套區和邊境禁區。現時缺乏的是願景和決心。
香港兒童在深圳
我去年六月評論過香港的人口政策, 覺得除了生育率和移民之外,香港還有深圳因素,影響了真正人口推算和民生服務需求的水平。國民移居海外的情況各國都會發生。但香港人在中國的情況並不一 樣。因香港是特別行政區,香港人有特殊地位,進出中國沒有限制。而且深圳只在隔鄰,在深圳的香港人可以天天回港工作和接受各種服務。 因此,人口政策必須準確收集這些香港人的資料和預測適當的服務水平。但過去政府看待這一個因素是想取便宜。香港人往中國就業、求學、定居就可減低香港的負擔。這個想法證實是錯誤的。香港人在中國沒有戶藉。雖然行動自由,但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福利。到有困難的時候,香港政府不能坐視,社會福利署的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就是好例子。 香港兒童在深圳更是一個重大問題。上一任政府鼓吹來港產子服務,亦是想取便宜。先讓醫療界賺一筆,然後讓這些富裕中國家庭的小孩由其父母照顧和教育。直至長大成材就以港人身份來港服務作出貢獻。這個算盤打不響。原來這些有香港人身份的小孩沒有中國戶藉,不能接受中國國民福利,包括醫療和教育。在中國,他們要如外國人般找醫生或國際學校。另一個做法就是回港接受服務。 人口政策要應對這個趨勢,但我們似乎手忙腳亂;母嬰健康院爆滿、醫院有大量大陸港童病人、旺角私家醫生都大排長龍,北區幼稚園和小學學位供不應求。市民抱怨政府後知後覺,未能早作準備。教育局長將之歸咎於忽然湧現的跨境學童潮,說不符其精算師的推算。但港童在中國的數字是否這樣神秘?在港出生的兒童有詳細的出生記錄,而出入境亦有記錄。政府是低估了這些兒童需要回港的比例,以為大部份可能因為路途遙遠而不能每天回港。但其實深圳當局就已有準確的數字,政府只需作簡單的聯絡就可取得。剛公佈的數字是現時有3.2萬名在港出生的學童居於深圳,當中1.7萬要跨境到港上學,比率為53%,包括單非、雙非和父母都是港人的港童。深圳當局推算到2018年,深圳港童將增至5萬人。 其實這只是深圳居民的情況。有很多在港出生的學童居住於珠江三角洲較遠的地區,亦有一些遠至廣東省之外。他們不能每天跨境來港上學,但有不少竟然被托養於香港的親朋,甚至是職業監護人。政府現時仍是採取不解決問題的態度,只是在想辦法不鼓勵他們回港求學,學位先要留給居港學童。這是一個沒有成效的方法,很多人已經在北區租用物業,只為一個香港住址;而有不少人只借用地址以申請學校。其後果是會引致整個北區的人口統計嚴重錯誤。 政府應該面對現實。如果這些兒童就是香港十多年後的生產力,香港是應該負責他們的成長和教育。跨區接受服務在特別行政區的體制下如果不能避免,就要想辦法使之運作流暢;之間可做的事很多。例如過境安排,可以簡化至無需檢查、加建適量邊境學校和醫療設施。政府如果有遠見,可以藉此機會轉危為機。因為這一些需求,可以轉化為發展北區、發展新市鎮、發展邊境禁區的契機;其中商機無限,亦可為香港日漸衰退的經濟帶來新動力。
Mandatory education
All living things have an instinct to learn. Human beings could do it better by passing along what was learned and accumulating it, thus created the human civilizations. We call this system of learning education. It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initiative in human life. Education is very valuable, or precious, or expensive. In the […]
Free Education
Education vouchers are in use in many countries as the provision of education to citizens.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y of the voucher system is a defined benefit to citizens in assisting children’s education. Its fundamental principle is capitalist in viewing education and its cost in monetary term. As the voucher is in the hand of the […]
二手居屋帶動私樓市場
我早前曾思考過居者有其屋的定位,覺得讓居屋經補地價後流入私人樓宇市場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資助房屋政策。但是起碼新居屋推出時,因為針對資助綠表公屋住戶和經資產審查的低收入白表申請人,總算是協助一些需要協助買樓的人士。近期政府推出五千個配額讓低收入人士免補地價購買二手居屋。雖然是慷慨地用公帑將居屋變為私樓,但仍有資產審查,針對有需要的人。但計劃到了實踐階段,因為市場需求突然增加了,竟然將二手居屋市場價格炒高,再連帶二手私樓市場都受影響,直接化解了政府的壓抑樓價措施。 資助房屋的基本構思是要幫助低收入人士。資產和入息水平不斷被檢討。合資格的人士被認定是沒有足夠的能力買樓。但為何那五千合資格人士可以追逐高樓價呢?另一方面,一手居屋極受歡迎,非常低收入以致沒有收入的人士都踴躍申請。 居屋和私樓掛了鈎,一個假設是居屋價格因免地價而比私樓折讓三成。當私樓價格暴升,居屋水漲船高,其價格亦相應提高。第一個影響是居屋業主更有誘因將居屋補地價後高價出售。第二是新居屋價錢參照私樓市價再折讓三成後對低收入人士來說仍是極高。在現時大家都說私樓價格高得不合理而市民無法負擔時,居屋價格雖有折讓但對低收入人士仍是不能負擔。居屋是資助低收入人士置業這個政策已是形同虛設。 但當有新居屋推出時,申請人數仍是超額數十倍。是否資產入息水平有問題,還是審查機制有問題?事件的徵結還是要回歸到居屋和私樓的關係。 樓價上升,買居屋的目的是圖利,解決居住問題只是短期目標。既然是中期投資,勝算甚高,高價買入亦是化算。但如何應付樓宇按揭供款?答案是合資格的申請人沒有能力。成本就要由有能力的人士資助;他們是不合資格的人士,但有可能是居屋實際業權的擁有者。親屬或朋友義助買樓的情況一向都有發生,而且是親情友情的體現。但如果機制被濫用,居屋流入炒家手中,情況就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居屋作為資助房屋,就要維持資助房屋的身份,不用補地價但只可轉售予需要資助的綠表白表人士,政府繼續持有折讓部份的權益。居屋業主可視樓按供款為儲蓄,又因樓價會隨物價升值,出售居屋可收回資金運用。沒有炒賣情況,居屋樓價就會穩定。再者,新居屋定價不需和私樓市價掛鈎,而是真正按照申請人的能力。在現時樓價脫彊的情形,居屋定價需比市價折讓至七成才可讓低收入人士置業,而政府持有的權益比例可提高。
研究押後公務員退休期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出招,針對人口高齡化和勞動人口下降,進行研究。人口高齡化的情況可從人口統計資料直接推算。十年後老人比例現時已清楚知道。現拋出的方案,是想延長退休年齡,先由公務員做起。這個議題對EO有直接關係。首先公務員自身退休安排受影響,而人事部更要負責所有公務員的退休事宜。在咨詢期間,還要負責解畫和統籌員方意見。工會GEGA更應負起照顧全體會員退休福利的大問題,我想現時已應該開始詢問會員的意見。 第一個問題是對長俸是否有影響。上一次延長退休年齡至60歲連長俸年期和計算因子都被改,福利其實降低了。如果再改至62或65歲,是否如果做不到這年歲長俸會較少呢?起碼現時在職人員應該可以選擇不轉制。現時很多公務員未到60歲已達最高長俸額,如何可誘使他們不退休繼續做下 去。但這個更改對公積金制的公務員較為吸引。如果健康容許多做幾年,公積金的數額會增加。 真正的人口政策考慮是讓老人不退休繼續工作是否正確。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失業率是3.5%。就業不足率是1.6%。 這是一個較理想的數字,勞工市場並無短缺。當老人不退休佔據了職位,年青人就業和升遷的機會就減少了。現時一個重要抉擇,就是究竟要老人再做下去,養活自己,還是要快快培養年青人增加生產力,使他們更有能力照顧長者。有學者推算說因未來十年老人比率高,年青人生產力不足養活家庭再加上老人。但這個現象未必長久。因現在年青人比率較低,再看遠一點,當他們年老時老人比例亦同樣降低。老人問題可能只是這二三十年間的事。期間整個社會可能要承擔老人福利開支,但長遠的情況會較平衡。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又提出要審視非本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人口的需求,估計有二十萬人。其中十萬人會回港居住,四萬人會跨境就學。這可能有統計數據支持。但人口流動是雙向;應要推算有多少香港人長期留在中國。入境處的出入境電腦記錄應有準確數據。以上所說的多個問題,我在去年六月已說過, 再看一次亦大同小異。 ********** 公務員研究押後退休期 【本報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主持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昨日召開第三次會議,委員會探討本港面對人口高齡化和勞動人口下降的趨勢,延長人 口的工作 年期有助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而公務員事務局已就延長公務員的服務年期,展開內部研究,預計於今年年底完成數據收集及分析,再進行諮詢。 督導委員會又審視非本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對本地教育及醫療服務的需求,得悉共約有二十萬單非或雙非童,估計當中約有一半可能在日後返港居 住,另外,約有兩成兒童會選擇以跨境的方式來港就學。這些兒童將陸續屆入學年齡,小一學位的需求因而預計於一六/一七至一八/一九學年期 間達到高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