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11

九十億人吃什麼

人類末日究竟會怎樣來臨,這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和想法。 有很神怪的宗教預言,亦有很有根據的科學推論。 各種末日來臨的預期時間不一,或然率亦有很大空間,由明年至一百萬年不等。 但其中人口爆炸預言的後果卻有可能很快出現,這個風水師幾十年後就要真正考牌。 九十億地球人口有可能是臨界點,現時地球人口已是七十億,而五十年前只是三十億。 就算是現在,世界糧食供應並不穩定,多處地方有饑荒,過去數年亦曾出現全世界糧食儲備只能支持六十天食用的危險情況,而糧食價格暴漲更已是事實。 現時任何廣泛天災都會引起世界糧食短缺問題。 但除非是宗教狂熱者,否則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末日的問題不是自己這一生的問題,而人類對此亦無能為力。 但人口爆炸問題卻不同:如果這個末日在幾十年內發生,那就極可能和自己有切身關係,又一定和下一代有關。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類末日問題會使你困擾,這一個應是第一位。 不過這一個末日問題卻有可能被解決,或起碼被推遲幾百年至無關重要的程度。 最新估計以現時糧食生產的能力計算,要由養活七十億人增加至九十億人,耕地要增加百份之五十至七十,而地球上額外可供耕種的土地卻很少。 解決辦法第一是人類自行大量減低地球人口,但過去幾十年已證明這不可行。 另一方法是大量減少畜牧業的生產,以節省資源只生產澱粉質食物,但人類對肉類蛋白質的需求卻不斷增加。 Scientific American 二月號最新報告,提出一個糧食生產藍色革命,可以將末日延遲。 藍色革命是指海洋養殖業。 現時世界對肉食的需求不斷上升,但畜牧業需要極多的土地資源、能源和食水,又破壞環境。同時捕魚業卻已經飽和,捕撈魚獲的數量正在減少。 養魚業有可能成為一個可持續供應肉類蛋白質的來源。 養魚業現在已佔所有魚類食物產量的一半。 但養殖場都是在岸上設置魚池魚缸或是沿著海岸線開發;岸邊開發的魚場和蝦場破壞了大量沿海土地和紅樹林;而淺水區的魚棚又引起海水污染問題。 最新的海洋養殖方法是採用離岸大型魚籠,利用離岸二百海里內的淺海經濟區。 魚籠放在海流較強的位置,固定在海床上。 大型的魚籠和海流可以使養魚不斷游動而更健康,而污染物亦不會積聚。 現代科技可使人力減到最低,遙遠監察和遙控設備可以使經營自動化又較安全。 這個養殖模式潛力無限,因為各國可用的淺海經濟區面積非常龐大。 岸上的大型魚缸和岸邊的魚棚亦要現代化,加強產量又要減低污染。 養魚業其中一個主要污染源是魚糧,現代魚糧的配方減低蛋白質浪費,加入海藻類成份,較接近海洋食物鏈而海藻又可在淺海區人工培植。 還有一個正在構思的計劃,是製造自由浮動的大型魚籠,有物資儲備、遙控系統、衛星導航和推進器,可以自由在海洋航行。 只需放入魚苗和補給,它會自行浮游數月,然後靠近海岸以回收長大的漁獲; 魚籠亦可用這數月的時間橫過太平洋或大西洋以將魚獲直接送到目的地。 藍色革命的成敗在於人類是否能夠汲取綠色革命的教訓,使革命能在保護環境下持續地發展。 現時階段是在提升其生產力和成本效益,還要說服各國政府容許海洋開發。 希望世人能及早醒覺,面對九十億人吃什麼這個末日危機。

Life after death service

Following up on my blog article on Life after Death in December last year, there is a report in CNN on the provision of life after death service on the Internet.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read this report on Digital Afterlife.  There are now providers of immortal lif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 […]

七十億人在那裡

今年世界人口超越七十億,但他們究竟在那裡。 環顧新聞報導的世界,秩序不算太差,就算有天災人禍救援力量仍不少,相信末日危機不會太快出現。 現實的情況是怎樣呢?可以看看實際數據。 在2008年,首次地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住在城市。 現時人口仍然急速由鄉村流往城市,到2050年,將會有70%的人口是城市人。 國家地理雜誌評估人口急速增長的影響,認為居住空間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資源分配和生活質素。 表面的數據是:現時5%的人用了23%總能源、13%的人無潔淨食水、38%的人衛生環境差劣。 深層的問題卻是:七十億人需要大量土地空間作食物生產,而這些土地必須適合耕種、5%的人要節省能源但超過50%的人卻要增加使用能源以改善生活、87%的人需要潔淨食水供應、而62%的人需要改善衛生設備和建設,這些額外的資源需求還未將快要出世的二十億人計算在內。 城市如何能在短時間內膨脹至容納幾十億人呢? Mckinsey最近轉載了 Stewart Brand 的一篇文章,說原來拯救的動力來自城市的貧民窟。他還現身說法在TED作專題演講,有興趣請看看以下錄影。 鄉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首個現象是鄉村越來越少人,很多農地都荒廢了,開始回復到原始的植被狀態。 這對環保生態人士可能是好消息,但糧食生產卻減少了。 這個影響其實不大,因為根本上這些少量生產的農地連鄉民自己都不能供養,而世界糧食供應已倚靠工業式農業生產。 所有的城市都是由游民聚居開始發展。 在世界北部,已充分發展的城市如倫敦、巴黎、柏林、紐約和東京等有控制地在繼續膨脹。 但在世界南部,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卻是爆炸式的長大,比已發展國家的速度要快三倍而規模要大九倍。 他們包括聖保羅、拉哥斯、墨西哥城、耶加達、新德里、曼買、喀拉蚩、馬尼拉、德黑蘭等。 其中一個共通特點,就是不能控制的城市貧民窟的擴大。 他們不是非法佔用私有土地者,而是在城市邊緣地帶聚居,倚靠城市帶來的機遇。 初期的貧民窟情況較差,沒有電力、食水、衛生設備和管理,環境很惡劣而水電都是偷用的,供應很缺乏,又是罪惡溫床,還要經常被驅趕清拆。 但當這些貧民窟經過一段時間安頓下來後,會得到政府一些協助,因為很多政府是沒有能力清拆所有貧民窟而又可以妥善安置居民。 其結果是很多貧民窟最終有最起碼的水電供應,而居所亦由紙皮棚架變成一兩層的簡陋木屋。 生活略為穩定,貧民窟快速發展成一完整社區,每一條小巷都可找到各種服務,有食店、小商店、衣物店、廟宇、醫療所等,而手機是主要通訊工具。 貧民窟自行發展成為一個非正統的經濟區,這裡沒有正式契約、不用牌照、不用交稅、人人都努力工作。 不要少看這些經濟實力,例如曼買有一半的人口住在貧民窟,但它貢獻了整個印度六分之一的國民生產總值。 現時有約十億人居住在各大城市的貧民窟,估計這些人口會增至二十億。 2006年聯合國有一份報告,指出世界上有85%的年青勞動人口(即15-24歲人士)是在發展中國家,幾十年後人力的分佈就輕而易見。到地球人口達到九十億,人類的安危就要靠他們了。

Who’s watching you

There is a very interesting article in the January issue of Scientific American about personal data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The main issue is who is watching you. This could be welcome by some, as illustrated by the graphic below.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It shows that some people are happy to […]

七十億

七十億究竟是幾多?對香港人來說不算多,關愛基金都一百億啦。但地球人口有七十億又如何。國家地理雜誌一月號就問這一個問題,因為地球人口在2011年就會突破這個數目,如果你沒有這本雜誌,亦可以到此看看網上版。 七十億是算多還是少真是很難理解。地球面積很大,有百分之三十是陸地。如果將七十億人集中在一起,每人有六平方尺活動空間,總面積只需一千六百平方里,只是大約四個香港。如果站在一起拍團體照,洛杉磯城區就足夠了。不過要養活七十億人就需要很多土地,粗略計算,養活一個人一年要用約半畝農地,而地球可供耕種的土地卻相對地少。 對於七十億這個數字,國家地理雜誌做了一個短片以協助理解,大家請看看,不過我看完仍不理解問題的嚴重性。 根據報導,1800年時地球人口是十億,而在1960年是三十億,一百六十年增加了三倍。2011年是七十億,到2045年估計會增至九十億,八十五年再增加三倍。如果我可以活到2045年,就可以經歷到全球人口增加三倍的情況。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十九世紀有一理論,是為馬爾薩斯崩潰,說明所有文明因不斷發展會導致人口大量增長,到最後會因糧食供不應求引發饑荒、暴亂、戰爭而崩潰;這個情況在歷史上不斷出現,而在十九世紀亦有跡象。但當時馬爾薩斯崩潰並無出現,因為世界被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拯救了,又渡過了百多年。跡象再度在二十世紀前期出現,地球出現糧食不足,很多地方有饑荒,但世界卻被綠色革命再度拯救,改良的品種加上人工肥料和灌溉工程使糧食供應倍增,又安然渡過了一百年。但地球人口又再增加,如果再沒有奇蹟突破,馬爾薩斯崩潰最終都會出現。現時科學界共識是地球資源只能支持一百億人口,而崩潰會在這之前發生。 不過這些假設性的問題有點遙遠,似乎不甚真實。我轉過來看看我們身處的香港,戰後人口只有七十萬,到五零年代已有二百多萬,今天超過七百萬,六十年間增長超過三倍。香港土地有限,和地球一樣不能無限發展。看香港的情況可以引申至地球面對的困難。香港三面環海又山多,可供使用的土地很少。多年來為供應居民住宿,大部份土地已興建樓宇。我找到幾幅五零年的香港照片,當年所有的鄉郊今日都已變成民居。其結果是農地大萎縮,農業已淪為小眾活動,不能自給,只可供應少量能夠額外負擔的人。多年前香港糧食供應已倚賴珠江三角洲,但現時已需要由長江黃河流域供應。以地球的情況,可能以後需要由火星供應,但這個可能性甚低。 五零年的柴灣真荒蕪,現時為一大區,公屋私樓無數。 筲箕灣本是一漁灣,現已填平又建了樓宇,公屋及豪宅都很多。 馬鞍山這個偏遠鄉郊都不能倖免,現已是繁盛市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