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ding notes record thoughts from things I read. 這網誌是我的一些閱讀後的思考和摘要記錄。My website 我的網頁: http://raympoon.playgroundhk.com

香港兒童在深圳

我去年六月評論過香港的人口政策, 覺得除了生育率和移民之外,香港還有深圳因素,影響了真正人口推算和民生服務需求的水平。國民移居海外的情況各國都會發生。但香港人在中國的情況並不一 樣。因香港是特別行政區,香港人有特殊地位,進出中國沒有限制。而且深圳只在隔鄰,在深圳的香港人可以天天回港工作和接受各種服務。

因此,人口政策必須準確收集這些香港人的資料和預測適當的服務水平。但過去政府看待這一個因素是想取便宜。香港人往中國就業、求學、定居就可減低香港的負擔。這個想法證實是錯誤的。香港人在中國沒有戶藉。雖然行動自由,但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福利。到有困難的時候,香港政府不能坐視,社會福利署的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就是好例子。

香港兒童在深圳更是一個重大問題。上一任政府鼓吹來港產子服務,亦是想取便宜。先讓醫療界賺一筆,然後讓這些富裕中國家庭的小孩由其父母照顧和教育。直至長大成材就以港人身份來港服務作出貢獻。這個算盤打不響。原來這些有香港人身份的小孩沒有中國戶藉,不能接受中國國民福利,包括醫療和教育。在中國,他們要如外國人般找醫生或國際學校。另一個做法就是回港接受服務。

人口政策要應對這個趨勢,但我們似乎手忙腳亂;母嬰健康院爆滿、醫院有大量大陸港童病人、旺角私家醫生都大排長龍,北區幼稚園和小學學位供不應求。市民抱怨政府後知後覺,未能早作準備。教育局長將之歸咎於忽然湧現的跨境學童潮,說不符其精算師的推算。但港童在中國的數字是否這樣神秘?在港出生的兒童有詳細的出生記錄,而出入境亦有記錄。政府是低估了這些兒童需要回港的比例,以為大部份可能因為路途遙遠而不能每天回港。但其實深圳當局就已有準確的數字,政府只需作簡單的聯絡就可取得。剛公佈的數字是現時有3.2萬名在港出生的學童居於深圳,當中1.7萬要跨境到港上學,比率為53%,包括單非、雙非和父母都是港人的港童。深圳當局推算到2018年,深圳港童將增至5萬人。

其實這只是深圳居民的情況。有很多在港出生的學童居住於珠江三角洲較遠的地區,亦有一些遠至廣東省之外。他們不能每天跨境來港上學,但有不少竟然被托養於香港的親朋,甚至是職業監護人。政府現時仍是採取不解決問題的態度,只是在想辦法不鼓勵他們回港求學,學位先要留給居港學童。這是一個沒有成效的方法,很多人已經在北區租用物業,只為一個香港住址;而有不少人只借用地址以申請學校。其後果是會引致整個北區的人口統計嚴重錯誤。

政府應該面對現實。如果這些兒童就是香港十多年後的生產力,香港是應該負責他們的成長和教育。跨區接受服務在特別行政區的體制下如果不能避免,就要想辦法使之運作流暢;之間可做的事很多。例如過境安排,可以簡化至無需檢查、加建適量邊境學校和醫療設施。政府如果有遠見,可以藉此機會轉危為機。因為這一些需求,可以轉化為發展北區、發展新市鎮、發展邊境禁區的契機;其中商機無限,亦可為香港日漸衰退的經濟帶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