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的深圳,門禁深嚴,出入要仔細檢查,旅客只是在這裡過境,不會逗留。八十年代起,過境手續放寬,香港人自由出入,有人到深圳買點農產品。遊人漸多,為遊客提供的各種服務湧現,佔據了整個深圳墟。遊客業務不斷膨脹,深圳居民獲利不少,市區向外幾何式發展。結果是深圳成為香港後花園,為大部份香港人假日消閒首選之地。深圳吸納香港的消費開支達天文數字。深圳於是再度升格,變身為特區,以香港為範本,發展商業、財務服務、機場、貨櫃碼頭。發展方向非常清晰,務求可取代香港。這是利用機遇的最佳例 子。
不久之前的香港,為中國人禁地,平民不得進入香港,邊境地區被封鎖。只有少數特權人士可來港探訪。近十年來,香港經濟下滑,中國略為放寬人民出境到香港的限制,增加在香港的消費,以助經濟復甦。遊客區如尖沙嘴銅鑼灣即時有反應,興旺起來。但香港不同深圳,我們不能把握商機,反而不能勤勞應對發展,而視增加了的訪客為滋擾。現時社會上普遍的氣氛是敵視中國遊客,北區和元朗區因遊客較多而情況更覺嚴重。深圳和香港面對轉變的態度分別真大。
回到港童問題,感覺更切身。什麼是港童?他們有永久香港居民身份。但因為他們住在邊界的另一面,距離香港可能只有一公里,就被視為異類,被認為是來港搶奪資源。故不論政府在此有何過失,但是一定有責任去糾正。港童住在深圳,是有其原因。跨境服務這個現實短期內都會存在。因為要跨境,粉嶺以南的地區很難有效協作。要有效率的提供服務,只有大力發展北區,包括東北和元朗。況且如果只提供跨境學童服務是虧本生意,倒不如發展新市鎮,加入工商業和住屋元素。北區和元朗原居民因地權問題可能反對。但該區可發展的土地很多,包括河套區和邊境禁區。現時缺乏的是願景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