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0年5月號的 Scientific American讀到一篇文章,名為人類的獨特性與其未來。作者領導亞利桑那州大學一項起源研究計劃,探討人類的獨特性,與為何人類可以跨越很多生物進化的障礙。其答案是人類有特強的學習能力,而人類文化可以總稱是由學習而得來的行為,使到知識和技術得到整合和發展。現代人類以此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自從人類走出獵人和搜集者(hunter/gatherer)的模式而去生產自己的食物,人類就已經開始變更,或破壞自然環境。直至現在我們才發覺情況嚴重,氣候的轉變對人類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作者對人類現時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很悲觀。他認為人類潛在的貪念,加上生存的需要,各國政府是沒有能力去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和我的想法一樣。現時溫室氣體濃度已使氣候持續轉變;就算即時不再增加排放亦不能改變這個情況。而且世界上仍有不少發展中國家正要極力趕上現代消費生活方式,能源使用正在增加。已發展的國家要替換較環保的機器,但舊機器很多是賣到別處再被使用。
當然我們要盡力找尋方法去使用另類能源,但更重要的卻是要準備面對氣候環境變化對人類未來的挑戰。在2007年,IPCC發表報告,要求各國政府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當時有一百個科學家聯署去信聯合國,說方向不正確,因為資源應要用在應付氣候變化的影響。請看看我在2007年寫的紀要。
人類的未來會是怎樣呢?作者預測氣候轉變的後果,有好事、壞事和醜惡事。好事就是地球上現時有很多不適宜種植的土地將可以被使用。這可能包括美洲北部加拿大、中國北部的草原、西伯利亞凍原和北歐。壞事就是大量居住在沿岸地區的人要遷徙,引至社會、經濟和政治難題。壞事的規模會超越好事,很多地區變得不能耕種而有饑荒。醜惡事就是人類要面對極端天氣的衝擊,大量物種會滅絕而人類會大量死亡。
但作者對人類的未來仍然樂觀,他認為人類不會因此而滅亡或人類文化會式微。他認為人類的世界會有大轉變,而變得沒有現在那麼美好;但以人類的獨特性,我們會以科技去適應轉變的環境。其中一個可能的例子是基因工程,可以改變其他物種和人類在轉變的環境中共同進化。人類的適應能力在最近的考古學中得到證據。剛 出版的 Scientifc American 8月號有一篇報導,找到證據指出地球在約150,000年前因氣侯變化而不適合人類生存。當時人類的總數可能下降至只剩下數百人的群體,他們聚居在非洲南 部一處海岸,發展出新技術覓食而渡過難關。
今天的情況和150,000年前不同。現時地球人口已達70億,減少10%就意味7億人要滅亡,而實際情況可能會更壞。適應轉變需時,發展適合的科技以致普及使用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現時無法準確估計生存環境轉壞的速度,最佳的選擇就是要即時開始準備適應,而且目標要明確。現時流行呼籲各國要減排,雖然大部份政府都擺出姿態支持,但行動卻於事無補。大多數的目標都只是減低排放增長的速度,而不是減低溫室氣體水平。我早前看到一個廣告,Diesel時裝已推出 Global Warming系列;現時要做的正是如此,要積極面對預見的未來。可做的包括重點投資另類能源、廉價海水化淡技術、基因科技加強生產食物能力、土木工程技術保護沿海重要城市。人類未來存在與否與此有關,只希望我們有足夠時間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