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 (五月十一日) 在文化中心聽香港中樂團演出。香港中樂團的音樂會我並不常聽,只在有比較特別的節目時才購票。今晚演出以辛小紅辛小玲姐妹為主角,全場大都是胡琴協奏曲。我和家中老人家一起去聽;他是二胡高手,是粵曲頭架,由他來評胡琴演出最為恰當。
音樂會其中兩首選曲,是京胡與京二胡的《夜深沉》,和二胡的《江河水》。我想提這兩首樂曲,是因為它們都是常用的粵曲曲牌;粵曲的愛好者對旋律非常熟識。當然香港中樂團演出的版本是經過改編,樂曲的完整性加強,而胡琴的技巧要求非常高,大大超越一般曲牌的使用。辛氏姐妹演出這兩曲非常流暢,充分表現胡琴音樂的美麗和曲中的感情。
這場音樂會的賣點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協奏曲,改編為高胡協奏曲,由辛小玲獨奏。這首樂曲的小提琴各個版本我已聽得滾瓜爛熟,所以少不免會作比較。第一主題的旋律是來自民謠,其特色包含了胡琴的用弦技巧。我曾讀過小提琴的樂譜,註明小提琴要用滑指的手法去演奏一些音符;其意義是要刻意模仿胡琴的獨特手法。今晚演奏的高胡版本,在這一方面就卓越得多;以高胡拉出的旋律味道另具一格,其嬌柔的感覺比小提琴來得更好。不過小提琴是樂器之后,其表達能力非凡;在極高音部分、快速的琶音和強力的頓音的樂段都較佳。樂團以民族樂器組成西方管弦樂的編制,音色和效果都不錯;但因先天所限,弦樂部份的胡琴組的音色略硬,而木管部的笛子就太強。我較喜歡銅管部的嗩吶,可以帶出多一點中國音樂的味道。
我覺得民族樂器樂團演奏西式管弦樂有點妥協,倒不如根據樂器特性創作一些合適的音樂。今晚最後一曲 《烏蘇里吟》正是如此。此曲是劉錫津以烏蘇里民族音樂作素材創作的雙二胡協奏曲,是於一九八九年特為辛氏姊妹所創作。我非常欣賞這首樂曲,風格清新而充滿現代感。格局似一首交響樂詩,配器氣氛磅礡,有聽 Aaron Copland 的感覺。唯一的希望是想兩個二胡都有更燦爛的樂段,例如寫一個華彩樂段給獨奏者發揮,就更符合協奏曲曲式。
One Comment
Hello﹐你好嗎﹖打個招呼先﹗我也很喜歡這些題材﹐得閒去我的 blog 交流一下好嗎﹖那裡好熱鬧的啊﹗ http://www.mysleepingfor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