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要重新再來,各報章反應不一;有說政府是大輸家,出醜之餘還連累特首連任機會;有說是民主大勝利;政府卻說這是最佳做法,是強政勵治的表現。以下的社評較為中肯,可以參考。
此事最開心的是某些酸葡萄地產商,但我認為將地盤拆細拍賣各自發展是最差的做法。三個競逐的財團其實已包括約十個地產商,土地拍賣其實大部分都是由他們主宰。我不反對由大財團或地產商搞藝術;西九管理局不可能全由藝術家作主。管理學專家,營運專家和財務專家亦不可缺。由李嘉誠做主席再招納各路英雄亦可做得好。
天篷再被大做文章。做過政府工程的人會明白苦衷;因為發展建議邀請書列明天篷為必須條件,三個建議都已包含這個設計和其成本;亦有一建議因沒有天篷而被取消資格;所以孫公在發展建議邀請未完結前要在立法會堅持這項要求。
尊貴的議員又再因政治爭議而精神分裂;不久以前,在財赤時期,大家都要小政府,所有非核心服務都應由私營機構去做,以增加效率和減低成本。但忽然公私合營不再政治時髦,不如回復以往古老做法,則政府開支靠撥款,營運不必費心平衡賬目,收入撥歸庫房,以滅財赤。
最大的輸家是藝術愛好者,和等候開工的建築業人員。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起碼要等下一個特首任期才可以開始規劃;我估計在2010年前都不會成事。
“ (星島綜合報道)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畫一波三折,在政治形勢與營商盤算之間的矛盾無法得到協調,令當局明白難以落實原先的發展模式,只好用上近乎大撤退的策略,期望退一步海闊天空。由於政府原先開出的種種發展條件已全部作廢,連天篷意念也可放棄,彈性肯定比以前大。至於計畫會否更快,則視乎如何評估原有構思的落實速度。
表面上,重新構思發展,計畫一定會推遲,這是基於原先構思可以按照原定時間表落實。但客觀環境卻令這個假設不切實際,堅持原有由地產商主導的發展模式,只會繼續衍生無了期的爭議和拖拉﹔因此,捨原路而另闢蹊徑,未嘗不是令計畫早點落實的選擇。
今次財團遲疑,原因是財政風險大,按政府要求注資三百億元及撥出一半樓面拍賣的要求,預計每平方呎樓面成本價要達一萬六千元。相對於目前同區豪宅優質單位平均呎價只賣到萬餘元,難以保證有足夠利潤,吸引到財團去冒險投資。
政府現在收回項目,將來若自行發展,毋須如私人財團追求利潤,把財務要求降至自負盈虧,將提高計畫的財政可行性,又可減少「利誘」財團惹來「官商勾結」的批評藉口。現時樓價回升,庫房收入又大幅改善,比起沙士剛過後初推計畫的日子,政府無疑有較豐厚的財力,可以承擔這個計畫。
但是,建造了硬件,只完成西九計畫的軀殼,計畫要成功,關鍵在於日後的營運效率。文化藝術往往是「蝕本生意」,要靠外間補貼。有立法會議員建議設施由公家營運,如此一來,西九管理局可能變成另一個醫院管理局,令納稅人背上沉重的財政包袱。
以管理局等模式營運得較為成功的,是機場管理局和地鐵公司,而地鐵的經驗特別值得參考。世界上沒有多少鐵路,能夠單靠運輸服務自負盈虧,往往要靠政府補貼。地鐵公司不致成為本港納稅人的包袱,還可以賺錢上市,原因一來是擺脫公務員架構獨立專業運作,二來是獲政府撥出大量土地,引來私人財團合力發展,以地產收益來補貼運輸經營的虧蝕。由於地鐵賣地符合公眾利益,至今沒有聽過有人批評其「明益地產商」或「官商勾結」。將來西九管理局也可以用上「以地養藝」的模式。
包括廣州在內的內地城市,已經在建造各自的高水平表演場地,本港實在經不起進一步的拖拉。當初深圳發展貨櫃碼頭,不少港人認為其軟件難以追上香港,現實是近年本港流失了大量潛在貨運商機予內地。文娛藝術區計畫經過今次的挫折,必須快馬加鞭,免重蹈貨櫃碼頭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