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們不時都不吝為大家提供有趣資訊,很多都是有用的講座如書籍介紹、藝術演出等等。我有時會出席這一類活動,有機會和有衝動時亦會和大家分享。雖然亦是賣廣告,但我一定是親身出席做白老鼠,絕不會放大家飛機。不過至於是否受感動,就要看機緣巧合。雖然藝術不能被批評好壞,但個人主觀喜好絕對自由。如果說喜歡一切藝術,當是不懂扮懂居多。
Stephen兄早前介紹一批藝術講座。我有空去聽了禤紹燦先生講書法題款用印。短短的兩小時,資料如海嘯而來,盡量吸收都遺漏不少。近日在網上遇上吳清華講書法落款,正是禤紹燦所講過的題目。所以就要匆匆記錄下來。
書法作品大多有題款,分上款和下款。上款多是尊稱送贈的對象和目的;而下款除簽名外,主要描述書寫時的時間和情景。落款的傳統很講究,功力不夠可能連落款都看不明白。
書法作品中,落款大都會記載書寫時間。雖然有些現代前衛派不落書寫時間,而近代書法家紀年亦有採用公元紀年方式,但大部份書法家還是使用傳統干支紀年。傳統書法比較講究紀時方法,在落款中佔極重要地位,而干支紀年是從古至今一直沿用的一種紀年方式。
傳統書法家採用的干支紀年方式,以天干地支相組合。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稱十干。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支。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可依序排列成六十組,從甲子至癸亥代表六十年,一般稱為六十花甲子。
而在年月之前,也有加上歲在、歲次等。
季節與月份以農曆為主。每一季中的三個月,可依孟、仲、季相次。如秋季;七月稱孟秋、八月稱仲秋、九月稱季秋,其他三季亦同。
每季的第一個月也可以依初、早、首、始、新、上、肇、開等,如:初冬、早冬、首冬、始冬、開冬、新冬、上冬等等;
第二個月可依中、正、 半等,如:春半、春中、正冬等;
第三個月可依晚、末、暮等,如:晚春、末秋、暮冬等等;每季的末月又稱杪月,三月稱杪春、六月稱杪夏、九月稱杪秋、十二月稱杪冬。
月和日的雅稱都有來歷。一般而言,依淵源可分幾類:上古典籍、農曆節氣、民俗節日、文學典故、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等。
以下是月日代稱之整理:
一月:孟春、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歲始、肇春、初陽。
二月:仲春、卯月、如月、夾鐘、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三月: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餘春。
四月:孟夏、巳月、余月、中呂、初夏、麥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蕤賓、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種。
六月:季夏、未月、且月、林鐘、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七月:孟秋、申月、相月、夷則、瓜月、初秋、桐秋、桐月、蘭月、肇秋。
八月:仲秋、酉月、壯月、南呂、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九月:季秋、戍月、玄月、無射、菊月、暮秋、涼秋、杪商、秋末、殘秋。
十月:孟冬、亥月、陽月、應鐘、初冬、早冬、首冬、始冬、開冬、新冬。
十一月:仲冬、子月、辜月、黃鐘、霜月、寒月、葭月、正冬、暢月。
十二月:季冬、丑月、涂月、大呂、臘月、暮冬、梅月、暮歲、歲杪。
每月一日至十日:上旬、上浣、上瀚、上澣
每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中旬、中浣、中瀚、中澣
每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下旬、下浣、下瀚、下澣
每月初一:朔、旦、額
每月十五日:望
每月最末一日:晦
其他:元旦、元宵(元月十五日)、端午、中元(七月十五日)、中秋、清明、冬至、七夕、重陽、除夕等等。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例:「歲在壬午年花月中旬吳延陵書於靜心雅築」
落款題款常用語有下列各種:
上款:雅正、雅屬、教正、清賞、博鑒、正之、賜正、清品、惠存、清玩等等。
下款:敬書、臨、題、書、節臨、學書、試筆、撰題、拙書等等。
2 Comments
要記熟非常困難。聽聞在香港只有饒宗頤可以運用自如。
原來月日有這麼多的代稱,多謝好介紹.